七一社區        注冊

“近代法律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簡述

2013年10月17日08:44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東方毅法治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近代法律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以及司法部、教育部等高校、研究機構和相關單位的四十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近年來,中國法律史研究漸成史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但也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作為交叉學科的法律史研究,其方法論和發展方向,即法律史研究的“法學化”還是“史學化”問題,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本次研討會旨在從歷史學的角度探求法律史的研究旨趣和方法,增進史學界和法學界關於法律史研究的對話和交流,與會學者具有法學、歷史學、哲學的多元學科背景恰是本次會議學術旨趣的很好體現。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研究中國近代法律轉型意義重大,近代法律變革的歷史說明,面對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國人應當保有高度的文化自覺,進而建立文化自信,以寬闊的胸襟和理性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就歷史研究方法和歷史學的功能等問題進行了精彩論述,尤其是有關如何避免歷史研究碎片化的分析引人深思。北京大學歷史系趙世瑜教授從歷史司法檔案的利用出發,闡述了法史研究存在的兩種不同取向——法學取向和史學取向,以及法史研究的意義,他認為法律史研究應該更多採用史學取向,讓司法實踐回到歷史情境中去,這樣才能使中國法律史研究具有擺脫西方話語體系束縛的可能性。

 本次研討會大致圍繞以下四個議題展開:一、從宏觀角度討論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論與書寫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張世明教授借用庫恩的“范式”、福柯的“知識型”等概念,揭示出歷史學和法學的學科底層其實具有相通的話語規則建構,即均以民族國家為“普遍的概念裝置”,應對這一書寫框架給予關注。二、從中西歷史比較的角度考察近代中國法律史的重大問題。北京交通大學的張生教授以最為本土化的親屬法為核心,討論了中國近代法律改革的外國法依賴問題﹔中國政法大學的趙國輝、劉丹忱兩位學者則分別考察了中國近代外交及其法制源起、中國的“天下觀”與西方的世界秩序觀的碰撞問題。三、從具體個案入手分析中國近現代法律轉型問題。太原科技大學的郭相宏教授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在全副研究員從不同角度注意到了孫中山晚年司法思想的轉變﹔中國政法大學的黃東副教授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討論抗戰時期根據地婚姻立法與實踐之間的張力及其調適過程。四、清代法律制度的個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胡祥雨博士通過對清代“家長奸家下人有夫之婦”例的研究,再現了滿、漢法律的融合如何實現。與會學者認為,中國法律史研究既不能單純地“法學化”,也不能片面地“史學化”,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研究者個人應追求法史兼修,法學界和史學界應當跨越學科鴻溝,增進交流與理解,進一步彰顯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功能。(鄧慶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