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青藏高原,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而在研究員趙林眼裡,那裡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座蘊含著無盡謎題的科學寶藏。趙林,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研究所研究員,藏北高原冰凍圈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26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趙林選擇了凍土研究這樣一個具有十足誘惑力和挑戰性的課題。盡管工作環境和條件非常艱苦,趙林還是傾注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試圖去解開多年凍土這一謎題。
野外觀測的生活有苦也有樂
7月,在南方“火爐”城市裡的人們接受炙烤之時, 在青藏高原作業的趙林和同事們卻裹著抓絨服、沖鋒衣。從青海省格爾木市出發,汽車顛簸難行,在海拔4538米的西大灘觀測場,趙林查看了關於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觀測數據。
2010年8月2日,趙林和他的團隊在若羌縣過河時,車子被洪水沖下米蘭大橋,整個側翻在洪流之中,所幸人員平安。
而他所能回憶起來的最困難的行進發生在可可西裡。他打趣道:“沒有路,都是沼澤地,越野卡車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整天都在挖車,挖出來掉進去,掉進去再挖出來,每天都在挖車搬石頭,一周才走了100多米。”
這種生活也有快樂。坐辦公室時,大家經常見面,但平時的交流並不多。而在野外工作,大家都很開心,雖然身體備受高寒缺氧的折磨,但什麼事情都在一起干,相互間密切配合和照應,大家是一個團隊,距離拉近了。
希望盡快把凍土區家底摸清楚
談起了凍土,趙林打開了話匣子,他的陳述很簡練,卻清晰准確。“地表冬季被凍結夏季被融化的土層,即活動層下的多年凍土存在時間在數年、數十年乃至數百、千、萬年的歷史,其形成、發展乃至消亡的各個階段都會通過能量、水分和碳氮等的循環過程對氣候系統造成不同的調節作用,而目前科學家對於多年凍土在氣候系統作用方面的認識並不是非常清晰,要想提高氣候模式對於寒冷地區氣候模擬、預報和預估水平,需要對多年凍土有深入的理解。”
在目前常見的報道中,我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其中近90%分布在青藏高原。
現有這些結果都是基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的資料得出,而青藏高原腹地及其它地區多年凍土、植被、土壤乃至氣候特征等的真實情況仍然不是很清楚。趙林和他的研究團隊另一主要目標就是摸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真實狀況。
基於這樣的目標,趙林他們開始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談起這個項目,他說:“青藏高原邊緣地區人們已經去過,但是裡面仍然有好多人沒有到達過。多年凍土是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隻有了解了現在,才能更好預知未來。我們希望盡快把家底摸清楚。”
論文數量不多的研究者
從學校畢業后至今,趙林身邊的許多同事、同行都出國留了學。學成歸國后的他們擁有了令人稱羨的榮譽和待遇。而趙林一直默默地做著他的凍土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也在國際上受到了關注。作為第九屆國際多年凍土學大會的特邀報告人之一,趙林多次應邀在這個行業領域內最著名的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趙林的論文數量並不很多,但有關青藏高原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變化方面的兩篇文章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引用率位列中國科學家前列,被國內外相關學術期刊引用次數也達數百次之多。他於2010年發表在多年凍土學的頂級專業期刊《多年凍土與冰緣過程》 (縮寫為PPP)上的論文成為該刊物2013年度被下載和引用次數前十位的文章。該文被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引用達13次之多。
如今,經過趙林等幾代凍土研究者們數十年的努力,整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監測系統基本構建起來,並得以逐步完善。基於系統監測,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趙林和他的團隊正在慢慢揭開多年凍土研究的神秘面紗。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4·網絡媒體“兩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