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網購消費好風景。隨著“雙十一”時節的到來,網購消費再掀高潮。
今年的11月11日已是國內年輕人欣悅期盼的第五個“雙十一消費節”。從2010年起,每年的這一天都成為中國網民同時也是中國主體消費群的特殊一天。網售大佬馬雲把這一天稱為“中國消費者日”,李克強總理評價其為“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
這一日之所以吸引上至總理下至百姓的眼球,不只是它創造了我國網購市場爆發式增長的奇跡,也揭示出它已經開啟了互聯網時代中國消費模式變革亦即電商大發展的新時代,更預示著創業經濟、體驗經濟無窮的發展魅力和巨大活力。
在連續兩年的四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國內電商掌門人都成為了總理邀請的座上賓。總理關心的是電商時代的迅猛發展將催生怎樣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消費熱點,而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經濟將怎樣變革我們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產業經濟的發展未來,現在仍在探索和演繹之中。但有三個方面已展露崢嶸。
一是消費方式的轉變激活了巨大的消費潛能。二是電商革命牽動了產業鏈條的雙向擴展。三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融合將孕育新的產業革命。
從第一條來看,數據顯示,2009年,阿裡巴巴的“雙十一”銷售額僅為0.5億元,而到2013年,銷售額便飆升至350.19億元。對於今年“雙十一”銷售業績,各家電商做出的市場預測均是有望再創新高,這幾乎應成定局。按照天貓近期舉行的“雙十一”媒體商家溝通會上傳出的信息,今年是商家數目參與最多的一年,並首度向200多家國際商家開放。這極有可能推升今年四季度全國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增長比例。網購在此時點釋放的消費潛能的確不可小視。從第二條來看,就是進一步激活了商品物流業態發展。據報道,為應對今年的物流高峰,順豐、申通、圓通、韻達、中通等快遞企業均通過升級信息系統提升了訂單處理能力,並通過提早安排增加運力、場地、人力儲備等措施積極備戰。參與網售的供貨商戶和提供的商品種類也都大大增加,激烈的銷售競爭和對銷售額的追逐已經促進了商家在商品個性化訂制、差異化消費、瞄准多元化、區域化消費對象、線上線下集合等多層銷售模式、技術乃至產品質量管控模式的競爭。這一銷售方式的革命還大大促進了更多的企業從單一商品的競爭邁上了向產業鏈競爭、協同研發和協同供應鏈管理競爭、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的綜合競爭力比拼的軌道。更重要的一條,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融合,不僅僅加速了結算方式、消費信貸、貨幣運行體系和社會融資方式的改變,還將重新調整和定位三次產業結構在國民經濟貢獻率上的比重,這也順應了中央提出的“准確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市場化深度融合”的戰略決策,必將為新時期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塑市場競爭新優勢、孕育一大批新業態、新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當然,“雙十一”消費時日的一時火爆熱鬧的還只是電商們,在眼下我們仍然處於的經濟下行壓力態勢和面對需要夯實的以消費拉動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本動力,還有許多亟待破解的難題。
趨勢不等於現實,機遇並行於挑戰。當前實體經濟轉型特別是傳統商業零售和批發領域還有太多的不景氣,制造業產能過剩壓力還沒有更多的舒緩渠道,眾多的小微企業和創業經濟還受限於資金“輸血”的障礙,大部分群眾的現實購買力提升尚未有堅實的經濟支撐。另外,良好的消費環境和合規的市場秩序還亟待納入法治化建設軌道。要真正啟動全民的消費熱情,釋放國內消費市場的巨大潛能,我們仍需要在兩方面勵精圖治。
一是為供給端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要加快各級政府的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要研究制訂好規范網絡基礎設施、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互聯網金融等的法律法規;要通過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創業創新型企業的內生動力,讓更多的馬雲、劉強東式的草根企業家盡快成長起來。
一是為消費端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如何塑造讓億萬消費者而不只是年青的網民們“有能力消費、有願望消費、能安心消費”的商業環境,依然是一個大課題。這也是對中國經濟的一次“大考”,是激發持久社會消費活力必須面對的一次應試。
(作者授權轉載)
相關專題 |
· 胡敏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