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讀出《政府工作報告》數字背后的政策走向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胡敏

2016年03月07日08:32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讀出《政府工作報告》數字背后的政策走向特約

今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國際油價、大宗商品價格連續下行,開年的中國股市、匯市、房市波瀾起伏,更有國際社會將新年的經濟頹勢歸咎於中國經濟的不斷下行。在這一形勢下,如何判斷中國經濟走勢,每年中國“兩會”期間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確定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以及相關重要經濟指標,直接成為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和政策走向的“風向標”。

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上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持續兩個小時近兩萬字長文,報告主題就緊扣“中國經濟發展”,講增長,談結構,說動能。無論是闡述“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還是部署今年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的政府工作任務,“穩增長、調結構、促動力”成為經濟新常態下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詞匯。

最引人矚目、也是媒體最關切的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6.5%—7%。這是一個區間增長目標,多年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是第一次,既出乎預料又在情理之中。

“區間增長目標”——“看點”中的“亮點”

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今年“兩會”要審議通過國務院編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因此,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拿出相當的篇幅闡述未來五年實施這份指導性規劃的目標、任務和舉措。但各界更加關注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持續下行壓力下中國政府究竟如何確定這一年的經濟增長,這直接關系到全年經濟走勢,也反映中國政府對自身經濟運行和未來發展的評估。

在李總理的報告開篇對2015年經濟形勢判斷中,他指出,“去年世界經濟增速為6年來最低,國際貿易增速更低,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跌,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加劇,對我國經濟造成直接沖擊和影響。”而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經濟形勢,他又指出,“從國際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增長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不定,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正是因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經濟運行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中國政府將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定位於6.5%—7%這個區間,按照李克強總理所說,這是“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於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為6.9%,破了“7”,也是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下行態勢后逐年降低增長水平這基本與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同步。在當今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大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不可能“獨善其身”。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自身也到了必須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面對“三期疊加”的局面,經濟工作遇到諸多兩難甚至多難問題,再不調整發展模式、再不轉換經濟結構,這麼大的一個經濟體便沒有出路。因此,這一屆政府拿出了“壯士斷腕”的勇氣,主動調整,不破不立,寧肯犧牲一點短期經濟增長也要換來未來可持續發展空間。

僅就當前來看,中國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在全球來看依然是一個不低的增長。用李總理的數字比較,去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6.9%,是在我國經濟總量超過60萬億元的高基數上取得的。現在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5年前1.5個百分點、10年前2.5個百分點的增量。而且從今后一個時期看,經濟規模越大,增長難度隨之增加。雖然困難不小,但也可以有信心支持。

從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將經濟增長下限定位在6.5%,既能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目標構成基礎支撐,同時也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實施更加靈活的宏觀調控政策騰出空間。如果未來幾年我們能夠一直保持6.5%以上的增長,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90萬億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美元的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再從過去的十二五時期看,盡管增長的速度下行了,但增長比例背后的“含金量”事實上一直在提高。比如,我們的物價水平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新的步伐,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比重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在提高,就業水平即使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保持著穩步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和新的消費動力在有序形成,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在調整轉型和升級,單位GDP能耗水平一直在降低,我國進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等等。因此,用“穩中有進、穩重有好,進中有有”刻畫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質量是恰當的表述。

還要看到,從實施十三五規劃的方向來看,我們將未來經濟增長適度定位在這麼一個增長區間目標,對貫徹落實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也給與宏觀調控政策配套實施以了更加彈性更加的空間。這幾年中央政府一直實施區間調控、精准調控、相機調控,不搞政策上的“大水漫灌”,強調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通過制度供給和改革創新,都為順利實現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利用好中國經濟發展的韌勁和回旋余地,尤其是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並舉”,激發出巨大的市場潛能和企業家創新精神贏得時間。

因此,在李總理報告中對2015年部署的八項政府工作如果能扎扎實實落實到位,中國經濟增長在保持不低於6.5%增長的下限水平,還完全有可能高攀至7%的增長水平。中國政府有這個信心,我國經濟發展素質和潛能也完全可以支撐。

政策如何綜合發力——既重現實又著眼長遠

實現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區間目標,各方面政策需要到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部署。正如媒體廣泛關注的,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政府經濟工作的著力點,就是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並加強民生保障,切實防控風險,未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

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出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全面鋪開並有序推進。

在政策供給方面,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宏觀調控政策既要有“政策儲備”又要“留有后手”的思路。當前政策的有效性要在於能夠“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

首先在財政政策方面,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報告指出,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這與前一段時間有專家分析,我國財政赤字率可以放寬到4%以上,顯然是留出了“后手”,既要保持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的安全邊界,又能為未來留出“空間”。目前的關鍵問題還是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的比例,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不斷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企業稅費負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有效性,加大對民生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該保的一定要保住,該減的一定要減下來。

其次,在貨幣政策方面,更加穩健更加靈活適當。前一個時期,央行負責人不斷表態,提出我國貨幣政策穩健偏寬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增長13%左右。按照目前國際水平,未來一個時期的流動性是充裕的。從近幾年我國貨幣政策創新力度來看,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准備金率、再貸款等各類貨幣政策工具使用更加靈活,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如何進一步疏通傳導機制,降低融資成本,特別是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支持,真正能夠讓“金融活水”能夠“澆灌實體經濟之樹”,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還有老百姓特別關注的資本市場發展問題,總理報告明確,要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和法治化建設,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同時,要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証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對老百姓關注的注冊制制度實施,並沒有明確提出,但一定意義上也隱含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話語背后。

圍繞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政策支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政策導向也十分明確。比如,為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並採取綜合措施,推動兼並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穩妥處置“僵尸企業”以及大力降低企業交易、物流、財務、用能等成本,堅決遏制涉企亂收費行為。在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制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在構建好市場主體競爭力方面,要堅決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等試點﹔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准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進一步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

政府自身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制度供給的關鍵所在。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繼續強調,要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今年要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權力和責任清單,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他強調,要“簡除煩苛,禁察非法”,真正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

當然,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的政府工作十分繁重,總理的報告也基本覆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的方方面面,政策導向和工作部署也十分細致,但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能不能很好實現,各項政策能不能取得實效,關鍵是讓好的思路、好的規劃、好的政策能夠落地、落實、落細。因此,李總理再次強調,政府工作人員要恪盡職守、夙夜在公,主動作為、善謀勇為,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

重任千鈞惟擔當,萬家憂樂放心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胡敏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