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莫讓改革“土政策”跑偏

趙霞

2018年10月12日14: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土政策”,從嚴格意義上講,並沒有一個科學的概念,通常是指中央和國家以下的機關,從本地本部門的特殊情況出發而自行制定的文件規定、方案、措施等。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及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証關系的原理,是我們黨和國家以及各級領導機關制定、執行和理解政策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分析和把握“土政策”的理論依據。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整個改革是一項情況復雜、任務繁重的系統工程,尤其是進入全面深化的改革階段,面對的改革任務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針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央通過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要把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這就意味著中央的改革政策在地方落細落實,離不開基層結合實際制定的實施細則、出台的配套舉措,也就是要注重發揮改革“土政策”的作用。

據相關調查顯示,近幾年不少地方鼓勵基層在政策設計時結合實際進行創新,很多基層“土政策”成為改革創新的“好經驗”,在多地推廣,體現出“以點促線,以線帶面”的生命力。然而,有個別地方在出台政策時把握不好界限、分寸,出現了“土政策”嚴重跑偏的問題,甚至成了違法違紀的“歪政策”“壞政策”。因此,當前有必要關注基層“土政策”制定問題,確保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米”,讓改革藍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制定“土政策”,要做到“接天線”。中央制定的改革方案屬頂層設計,主要是明確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標和政策界限,引領、規劃和指導具體的改革實踐,解決的是改革的共性、普遍性問題。各地在制定“土政策”過程時,必須在頂層設計的引領、規劃和指導下,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因時制宜,因事因勢施策,決不能偏離上級的政策要求。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土政策”跑偏的問題,不僅反映出少數基層干部缺乏法治意識、漠視民生訴求,更是一種權力濫用。長期以往,就會寒了群眾的心,拉低了黨和政府形象,因此,必須為“土政策”制定者劃出紅線,防止其搞變通、打折扣。制定“土政策”是“大膽”,不是“膽大”,決不能動搖和模糊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標,也不能因為遭遇阻力和干擾而無原則地妥協、突破既定的政策界限。

制定“土政策”,要做到“接地氣”。有種現象由來已久,即“上下一般粗”。一些地方對上級的政策條文,不進行深入“加工”,直接“套用”,看似是“全面貫徹”,但實際上卻因沒有吃透“下情”,缺乏差別化探索,而致使“落實”變“落空”。中央通過的改革方案不可能直接為解決各地改革中的具體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因此,地方要在全面理解掌握改革方案的基礎上,從當地實際出發,聚焦具體問題,分析問題的症結和改革的難處,進一步明晰改革的路徑和節奏,細化措施和辦法。“土政策”隻有“接地氣”,符合地方實際,體現地方特色,才能防止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真正解決地方改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總之,想要“土政策”切實惠及百姓,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時,堅持依法依規,吃透中央改革政策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緊密結合地方實際,避免拍腦袋決策。另外,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確保地方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讓國家的各項改革政策落地不變味、不走樣。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