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閆曉
2025年07月24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222
【光明論壇】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城市高溫天氣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均在增加。一些城市入夏時間提早,高溫熱浪持續,並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消息顯示,7月以來,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已三度刷新歷史極值。7月16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不同於洪澇、冰雹等肉眼可見的氣候風險,看不見的高溫給城市運行帶來復雜而深遠的影響。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面對日益頻發的高溫天氣,應培厚城市的綠色家底,增強綠色基礎設施韌性,幫助城市更好減緩高溫熱浪沖擊。
打造綠意盎然的街區環境,提供普惠民生的“綠色遮陽傘”。“有樹就有蔭”,自然生長的樹木郁郁蔥蔥,能有效改善城市“微氣候”,削減城市熱島效應。同仰仗繁雜技術和高額運行成本的工程項目相比,減緩和適應高溫熱浪,增加城市森林覆蓋面積、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在城市內部和周邊地區大面積植樹造林,以蓬勃生長的綠色增量提供更多清新宜人的陰涼空間。在已經建好的城市建筑群中,建造更多綠色屋頂和垂直花園,因地制宜增加綠色空間,為鳥類、昆虫和植物提供寶貴的棲息地。拔節生長於林海的城市能減少對空調、電扇降溫的需求,降低環境溫度,更好守護人民健康福祉。
擴充人員密集場所綠色空間,打開綠色共享新方式。同在一片藍天下,高溫對不同人群的影響不盡相同。由於身體因素和工作性質等原因,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型就業群體受到高溫熱浪的影響較大。對特定人群聚集的場所,應有的放矢增加綠色空間。多元增綠,既歡迎公園成鏈、綠地成片的戶外大尺度綠化,也鼓勵在室內、走廊等緊湊空間下足“繡花功夫”的“微綠化”。在人員密集場所提供更多清新宜人的綠化空間,讓特定人群在炎炎夏日中收獲更多清涼。城市更新須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比如在建筑物內安裝對環境負擔更小的隔熱和遮陽裝置,改造公共場所以增加更多綠色空間和水體,打造天然的乘涼長廊等。城市高溫天與學校暑假時間上重疊,可考慮在暑期將部分學校開放為面向公眾的納涼避暑地,確保綠色空間惠及更廣泛人群。
把城市安放在自然中,建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之城”。“城,所以盛民也。”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城市是民眾的棲居之所、身心所寄,也是文明發展空間、現代化建設載體。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把城市看作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有機生命體,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做好“留白增綠”文章,保護城市內的湖泊、濕地、河流、森林,以自然之力緩解高溫熱浪沖擊。城市規劃要由擴張性建設轉向限定城市開發邊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建設山水相依、景城相融的“山水之城”,助力提升城市發展的系統性、持續性和宜居性。
(作者:王榮、閆曉,分別系寧夏社會主義學院民族宗教理論教研室副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博士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