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保持歷史耐心”的三重意蘊

孫來斌

2025年07月25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保持歷史耐心”的三重意蘊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保持歷史耐心”。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在2025年7月14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化進程,西方走了幾百年,而我們隻用了幾十年。深層次看,我們工業化的短板還很多,要花時間去補。城鎮化也是這樣,不能面子可以、裡子不行,不要搞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堅戰,有些事要久久為功。”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保持歷史耐心的道理所在。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角度來看,保持歷史耐心具有多重意蘊。

“保持歷史耐心”的辯証品格

所謂歷史耐心,意指歷史主體基於對歷史規律的把握、歷史經驗的確証,面對長期性、復雜性的歷史任務而表現出來的長遠的歷史眼光、穩健的戰略安排、從容的精神品質。保持歷史耐心,體現了我們黨對完成重大歷史任務所必需的戰略定力、精神狀態的理性認識和自我要求,體現了豐富而深刻的辯証法意蘊。

遵循規律、掌握主動的精神特質。唯物辯証法告訴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証統一的。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例如,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共產主義終將實現,但這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離不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堅持不懈的努力。缺乏歷史耐心,試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無疑要遭受歷史規律的懲罰。再如,從現代化角度來看,人口城鎮化是國際普遍性特征,有其客觀規律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解決這個問題,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讓鄉村振興和城市發展能有機結合在一起”“現在的城鄉人口流動還是候鳥型的。市民和農民之間的平衡轉化,要體現在政策上”“這個過程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當然,保持歷史耐心,並不意味著消極等待、無所作為,而是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的基礎上積極作為、乘勢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善於積勢蓄勢謀勢,又善於識變求變應變”。“善於積勢蓄勢謀勢”,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善於識變求變應變”,就是要發揮歷史主動。

從容不迫、張弛有度的精神氣度。擁有歷史耐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華民族堅信時間的客觀、歷史的公正,秉持“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的理念,因而能以極大的耐心忍受時間的考驗﹔秉持“功不唐捐”“水到渠成”的古訓,因而能對必要的付出從容不迫,對歷史的回報深信不疑。胸有成竹、心中有數,才能氣定神閑。保持歷史耐心,對於執政黨而言,意味著“政貴有恆,治須有常”,隻爭朝夕地奮斗而又不隻看一朝一夕之成敗,淡定從容又持續不斷地有所作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與弛、快與慢,彰顯時間的哲學、發展的邏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掌握快與慢的節奏。快,就要搶佔先機,看准了就抓緊干,在穩住陣腳的基礎上積極進取,爭取不停步、不耽誤,爭取最好結果。慢,就要沉得住氣,不能急於求成,防止犯急躁病。沉得住氣,是精神氣質的從容,而不是實際行動的懈怠。既從容不迫,更放開手腳,體現的是張弛有度、快慢相濟的辯証法。

謀劃長遠、干在當下的精神狀態。長遠與當下,關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謀劃與當前行動。保持歷史耐心,要有長遠謀劃,也要有當下行動,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這種精神境界、歷史擔當,往往需要長遠的考量、時間的驗証。例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急不得,也急不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著眼長遠謀定而后動,堅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聚焦階段任務,找准突破口,排出優先序,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再如,為了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黨中央推動長江“十年禁漁”﹔為了確保黨和國家的事業后繼有人,黨中央以“百年大計”的眼光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本著對民族和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黨中央以“千年大計”的氣魄擘畫雄安新區建設,彰顯了謀劃長遠的高瞻遠矚﹔而接續實施的五年規劃,則書寫著干在當下的行動哲學。

“保持歷史耐心”的戰略考量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准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保持歷史耐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歷史發展的經驗總結。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歷史經驗表明,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人民砥礪前行,一條重要經驗就在於對歷史規律的深刻認識、對歷史發展節奏的恰當把握,就在於保持歷史耐心。十四年的持久抗戰,鑄就不屈的中華魂﹔二十八年的艱苦卓絕,鍛造了嶄新的共和國。從建設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到高鐵發展、大飛機制造、航天科技進步,再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都是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歷史耐心持續推進的成功實踐。“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國產大飛機C919從立項到商業飛行,歷時16年,先后攻克100多項重大技術難關,最終一飛沖天。中國商飛總部基地高高懸挂的“長期奮斗、長期攻關、長期吃苦、長期奉獻”標語,宣示的是長期主義的工作態度,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耐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保持歷史耐心方面,我們黨既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也曾有過深刻的歷史教訓。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先后犯過“左”傾盲動主義、“左”傾冒險主義等錯誤,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先后出現“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這些錯誤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歷史耐心無疑是重要的一條。保持歷史耐心,是對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胸懷“兩個大局”的深遠謀劃。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鮮明而顯著的特征。從國內看,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同時應看到,當前我們也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面對超大規模的人口、“時空壓縮”的特點、多期疊加的矛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戒驕戒躁、保持歷史耐心。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呈現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現象、新特征,國際力量對比的革命性變化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同時,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增多,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當前,少數國家出於霸權思維和一己私利,企圖對中國式現代化實施所謂“中段攔截”,不擇手段地發動各種針對中國的外部打壓遏制。面對這種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保持歷史耐心、戰略定力,不為一時一事所惑,不為風高浪急所擾。

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唯物辯証法認為,量的積累引起質的飛躍,質的飛躍促成新的量的積累,如此交替循環,構成事物的發展過程。就經濟發展而言,內在的道理也是如此。有資料表明,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隻有十幾個成功躋身高收入經濟體。這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基本上都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后的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了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而那些未成功的國家,則未能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實現。經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努力,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當前經濟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同時,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持續發力。解決那些反映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特別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逐步提高思想認識、轉變發展觀念、強化工作能力。總之,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長期性、艱巨性任務,絕非一日之功,必須保持歷史耐心,堅定不移持續推進。

“保持歷史耐心”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致廣大”強調謀劃時登高望遠、統攬大局,“盡精微”要求操作中細致精當、積微成著。“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也是保持歷史耐心的實踐遵循。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堅持大歷史觀,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隻有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才能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社會主義終將取代資本主義,但前進道路上難免遇到曲折。看待這一歷史過程,必須把握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証關系。如果隻看前進性,就容易盲目樂觀﹔隻看曲折性,則容易消極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毛澤東同志也常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一切正義事業發展的歷史邏輯。”

以大歷史觀的視野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方位,我們就能更加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意義、世界意義,從而增強道不變、志不改的堅定。實踐証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前進道路上會遇到各種風險挑戰。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認知,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我們有決心和信心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辦好自己的事。”

端正政績觀,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保持歷史耐心,體現的是時間觀。時間觀的背后,則是政績觀、價值觀、群眾觀,是為政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一些領導干部做事動機並不那麼純正,把干事和個人名利捆綁在一起。有的為了獲取升遷資本,重顯績輕潛績、重面子輕裡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政績觀出了問題,忘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就不可能沉下心來、扑下身子。“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我們謀劃推進工作,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做到了這一點,保持歷史耐心就有了牢固的價值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奮進新征程,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持之以恆地把各項改革發展的責任落到實處。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解決民生問題的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可謂世所罕見,前進道路上會遇到“攔路虎”,要啃“硬骨頭”。要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要黨和人民始終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風浪都動搖不了我們的鋼鐵意志,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的鏗鏘步伐。

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決心。“夫戰,勇氣也。”決心就是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重大風險、強大對手面前,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的,得‘軟骨病’、患‘恐懼症’是無濟於事的。”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是自覺肩負歷史使命、保持歷史耐心、創造歷史偉業的主動作為。

發揚斗爭精神,必須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堅決同危害黨的生命力、侵蝕人民利益的腐敗現象作斗爭。新時代以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仍然嚴峻復雜,鏟除腐敗滋生土壤和條件的任務仍然艱巨繁重。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部署,始終保持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執著,保持戰略定力和高壓態勢,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讓,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

發揚斗爭精神,必須堅決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中國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面對外部勢力的無理挑舋、打壓遏制,我們必須展開有力的國際批判、採取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並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中國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堅決開展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力求“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作者:孫來斌,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