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6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222
《何以中國:文化自信與文明擔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為人民論壇書系暢銷圖書之一。本書匯集了二十余位權威專家學者的重磅學術研究成果,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帶領廣大讀者於歷史長河中追溯中華文明根脈,於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路徑。文章信息豐富、見解深刻,相信能夠激勵讀者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為新時代建設新文化、創造新文明,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加強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今日特精選五篇文章,以饗讀者。
連續性:中華文明的首要特性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鄒廣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6月2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高度凝練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連續性”居於首位。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得以保存、發展和繁榮的基因密碼,闡釋了“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命題。獨特穩定的地理環境、“中和”的文化價值訴求、多元一體的文明發展格局使得中華文明連綿不絕。而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成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一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其他突出特性呈現出相生相成的關系﹔二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獨特文明,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三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堅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四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成為民族凝聚力的源頭活水。
文化的連續性特性,既見証了中華文化的過去,更指向了中華文化的未來,我們要自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科學的理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才能真正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性力量,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架起一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力量的橋梁。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協調好物質與精神、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的三重關系,繼續推動文化繁榮,以文化自信自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讓中華文明接力向前、再創偉業。(選自人民論壇書系—《何以中國:文化自信與文明擔當》)
作者簡介
鄒廣文,清華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委員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哲學、當代社會發展理論、企業文化學。主要著作有《當代文化哲學》《文化理想與文化批判——鄒廣文學術自選集》《人類文化的流變與整合》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創造性轉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宇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文明傳承,教育思想富集。其中,“家國天下”思想匯聚眾家之長,以家為起點外推形成國家、天下的秩序結構,天下的政治秩序與宗法式家族秩序同構,構建了中國社會的基本倫理、綱常規范、政治秩序和話語表征,蘊含巨大的教育價值,有助於破解教育強國建設這一時代課題。我們應該從全局視角和戰略高度認真審視,促進其進入公共教育領域,為青年學生建構自洽和諧的“自我認同”提供認知前提和智識基礎,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文化動能。
為切實推動“家國天下”等傳統思想資源充分運用在教育強國建設領域,就需要拓展視野,勇於破立並舉,從傳承文脈、賡續國脈的歷史高度把握創造性轉化的戰略方向和具體的落地舉措,通過落實傳統文化教育轉化制度保障、強化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打造教育“元宇宙”、激發青年家國情懷的內生動力等途徑,構建有效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家國天下”價值體系,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選自人民論壇書系—《何以中國:文化自信與文明擔當》)
作者簡介
王宇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主要著作有《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百年變遷》《開放發展與青年——全球開放發展青年創新學習項目文集(2019)》(主編)等。
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與路徑探索
——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副校長 鄒統钎
“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能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文化強國表現為國家文化實力的提高和國家戰略能力的強大,其發展水平一方面取決於國家文化資源存量,即聚合國家文化資源,最大可能地發揮文化強國可持續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取決於調動文化資源的能力,即分配調控世界文化資源,發揮文化樞紐作用,將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的能力。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文化強國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又要善於汲取世界各國文化的精華。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走好文化強國之路,要從四個方面發力:一是擴大文化流量,創新推動文化可持續發展﹔二是盤活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世界文化樞紐﹔三是提質升級文化輸出,推動文化市場國際化發展﹔四是健全文化政策體系,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選自人民論壇書系—《何以中國:文化自信與文明擔當》)
作者簡介
鄒統钎,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副校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助理,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主要著作有《旅游目的地地格理論研究》《國家文化公園的整體性保護與融合性發展》(論文)等。
胸懷天下:中華文化自信的鮮明特質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戰略哲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任俊華
堅持胸懷天下,是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內容,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綿延不絕的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積澱了深厚的胸懷天下優秀文化基因,塑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氣。堅定文化自信,既是對民族文化已經取得的豐碩歷史成果的自信,又是對民族文化創造能力、自我革新能力的自信,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總結好歷史經驗,立足當下實踐開拓創新,推進先進文化更好地走向未來。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把胸懷天下作為思維方法、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具有鮮明的時代導向、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全人類利益的高度,傳播國際正能量,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提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不移地推動國際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敢於擔當、負責任的世界大黨,中國共產黨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界之問”,給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彰顯了天下胸懷和大國擔當。(選自人民論壇書系—《何以中國:文化自信與文明擔當》)
作者簡介
任俊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戰略哲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領域以中國哲學和倫理學為主。主要著作有《韓非子全文注釋本》《再塑民族之魂》《環境倫理的文化詮釋》等。
全球文明倡議視域下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導 邢麗菊
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各國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后,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在這一背景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外傳播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全球文明倡議基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思想精髓而提出,根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作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具有高度的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為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結合全球文明倡議四個倡導的具體內容,並從傳播效能、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等四個方面綜合考慮,我們需要探索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多元化的實踐路徑: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為前提條件,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根本遵循,豐富國際傳播多元主體﹔以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為動力源泉,發掘融貫古今的傳播內容﹔以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路徑,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形式。從而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選自人民論壇書系—《何以中國:文化自信與文明擔當》)
作者簡介
邢麗菊,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文化與國際關系、中外人文交流等。主要著作有《中外人文交流概論》《全球文明倡議的理論內涵及時代意蘊》(論文)《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主編)等。
(2025年7月26日推薦,閱讀全文可至人民論壇網)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