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的知識生產向度

方雷 盧騰

2025年08月06日08:41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的知識生產向度

   【論點摘編】

   概念體系的建構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從知識生產路徑和知識建構集成來看,任何國家的政治學概念體系建構都有其自身的內在機理。一方面,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要實現系統化的知識生產,就必須在知識生產原理層面把握好體系化的層級結構、概念間的邏輯關聯和結構化的知識傳播﹔另一方面,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與政治學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之間是同步展開、相互影響且共同促進的,由此形成了不同價值導向的知識生產結果。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要在實現對中國問題和中國現象有效解釋的基礎上提供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貢獻,其背后的知識邏輯是以發掘普遍適用的概念和理論來回應政治知識跨情境效度的問題,進而實現自主性的知識生產。而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則是要在擺脫西方政治學話語霸權的前提下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標識性概念,其背后蘊含的話語邏輯是立足於中國政治實踐來實現本土化的知識生產,從而在與西方國家對話交流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話語主動權。因此,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在與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的互動中形成了以知識邏輯的自主性和話語邏輯的本土化為中心的知識生產向度,反映了知識生產結果的不同取向。

   基於知識邏輯的自主性概念體系。概念體系的知識生產首先涉及對知識本身的理解。通常意義上,知識是人們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獲取、積累和傳遞對世界的理解而形成的,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概念、理論、命題、范式和方法等。對於中國政治學而言,“本土”與“外來”之間的知識張力始終貫穿著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的知識生產過程。根據知識的生成邏輯,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的建構經歷了從外來概念引入到本土概念提煉再到概念體系化建構的歷史進程,實質上也是一個逐步實現自主知識生產的階梯化過程。從知識體系的建構視角看,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內源於中國的歷史經驗、文化傳統與當代實踐,是堅持以發現中國問題為研究起點,通過回應和解決中國問題來建構為廣大學者和民眾所認同或接受的知識集成。這一知識內源性特征決定了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須將基於知識邏輯的自主性作為知識生產向度,要在國家主體層面形成對中國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現象的自主性解釋,以應對政治知識在不同情境中的效度問題,實現與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有機互動。與此同時,以自主性為面向的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並不是封閉、孤立的,而是要為全球知識生產作出應有貢獻,不斷發展具有一般意義和普遍適用的政治學知識體系。

   基於話語邏輯的本土化概念體系。話語作為概念體系在實踐中的表達形式,是切實發揮概念體系現實影響力的核心要素。一般來說,話語是人類表達和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決定和支配人們言語、思想和行為的潛在邏輯,其主要功能在於認知和溝通。而這兩種話語建構的功能分別指向當代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兩大主要目標:一是要提煉新概念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新問題、新現象進行解釋,並提供新的思想認知、理論范式和分析工具﹔二是要在與其他國家的政治學學科對話過程中彰顯自身的話語影響力,從而逐漸掌握概念體系建構的話語主動權。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發展,始終面臨著西方化與本土化的語言博弈。無論是反思西方現有政治理論的適用性局限,還是從中國傳統政治話語和當代中國政治實踐中建構政治理論,都指向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須以話語邏輯的本土化作為知識生產向度,並與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建構目標相互契合。基於話語邏輯的政治學概念體系深刻反映了官方政治話語與現實政治生活之間的雙向塑造,能夠伴隨政治實踐的創新而不斷完善和發展。因此,以本土化為面向的當代中國政治學概念體系要著重把握政治學的實踐性特征,深入探究中國政治實踐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善於從經驗事實中提煉具有應用價值的本土概念,著力提升概念體系的適用認可度和實踐操作性,在中西對話交流中構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學話語主動權。

   《政治學研究》2025年第2期,方雷、盧騰撰文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