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2025年08月07日08:46 來源:經濟日報222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有力支撐。《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指出,“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強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些重要論述為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直接關系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福祉,關系鄉村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提供清新空氣、潔淨飲水、放心食品,可以有效提升農民幸福感,有助於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發達,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歷史經驗看,我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更要汲取歷史智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將生態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突出位置。守護好鄉村的綠水青山,守住鄉村“根”和“魂”,讓鄉村真正成為人們向往的美好家園。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當前,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仍面臨不少挑戰:圍湖造田、過度養殖等破壞生態的行為尚未根除,部分農村“臟亂差”面貌未根本改變,生活垃圾與污水治理、廁所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短板,一些地方整治標准不高、推進力度不夠,存在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必須著力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扎實推進農村生態保護修復,讓廣大農民共享生態紅利。
堅持系統治理,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和科學有序的空間布局體系,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修復、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以“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將田園風光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湖光山色孕育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業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精准有效施策。農村發展基礎各異,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人文傳統,聚焦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廁所改造等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既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也不回避“臟亂差”的現實問題,讓每一項整治措施都貼合鄉村肌理、契合農民期盼。
保持戰略定力,夯實長效善治根基。生態環境改善非一日之功,浙江“千萬工程”二十余年久久為功、扎實推進,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這正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生動例証。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長期任務,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到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再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農民成為綠色守護人,每一步都必須穩扎穩打。唯有以“釘釘子”精神抓常抓長,才能讓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鄉村畫卷在接續奮斗中徐徐展開,讓農民在逐步改善的環境中收獲穩穩的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不僅關乎農民群眾生活品質,更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系統治理、因地制宜、久久為功,才能讓廣大農民在生態改善中收獲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從而筑牢美麗中國建設的鄉村根基。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