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

王莉

2025年08月12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光明論壇】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

【光明論壇】

近日,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印發《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優化供給端、創新流通端、激活市場端,釋放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消費潛力,引領供需結構升級”。《方案》提出一系列舉措激發農產品消費活力,推進農產品供需關系、供需結構、供需數量的全方位優化調整,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消費提質等目標指明方向。

農產品消費一頭連著農業生產,一頭連著居民生活,涉及千家萬戶,涵蓋各行各業,是巨大而重要的消費市場。擴大農產品消費,能直接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帶動農村流通、電商、物流等配套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推動農產品消費升級,增強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拓展農超對接、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等產銷對接途徑,既有助於優化農業產業鏈、帶動產業融合,又能夠統籌農產品“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有效滿足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新需求,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當前,促進農產品消費關鍵是要從供給、流通、市場三個方面協同發力,推動優質農產品既“賣得出”又“賣得好”,讓消費者既“點贊”又“復購”。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成效逐步顯現,天藍、地綠、水淨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農產品生產創造了生態友好的產地環境,返鄉農民創業就業,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推動初級農產品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休閑食品、營養飲品、即食產品等轉化升級,帶動農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如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圍繞特色農產品胡柚,深挖鄉村“致富金果”潛力,打造農產品特色名片,推進胡柚果脯、胡柚汁等精深加工,實現胡柚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此外,農產品供給場景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群眾在手工制作、採摘等體驗式消費中感受民俗文化、親近自然,帶動農產品的經濟價值、精神價值、生態價值等多重價值共同提升。例如,北京平谷大桃、大興西瓜等特色農產品供給方式的拓展,有效拉動了城市近郊游過程中游客對農產品的體驗式消費。推進農文旅融合,優質農產品供給正在帶動鄉村消費轉型升級,推動“綠水青山”有序轉化為“金山銀山”。

農產品流通連接生產與消費,直接關系著農產品供給的穩定性和消費的便利度,在農產品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質效提升等方面發揮著紐帶作用。近年來,隨著電商物流、冷鏈技術、交通設施等快速發展,“南菜北運”“西果東輸”大流通加速演進,優質農產品“出不去”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農產品消費面臨的不再是是否“買得到、送得到”,而是消費者對流通環節提出了高效、完善的新需求。流通企業與農戶等經營主體直接合作,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使得終端價格下降,帶動優質農產品消費量增長。例如,供銷甄選平台推出產地直採的廣西紫薯、舟山生態大黃魚等農產品,打造從田間到舌尖的極簡供應鏈,保証農產品質量,壓縮中間成本,提高優質農產品的性價比。

也應看到,優質工業產品進村入鄉的“最后一公裡”,恰恰是優質農產品向城市流通的“首個一公裡”。這“一公裡”是暢通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的“雙向車道”,決定著農產品能否穩定、及時地送到消費者手中,甚至影響著消費意願和消費行為。例如,供銷合作社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利用全國供銷合作社日用品採購平台、縣域龍頭商貿流通企業、基於傳統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的鄰裡中心以及基層網點等流通渠道,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流通服務網絡,保障下沉市場、偏遠地區的農產品上行,促進農產品消費提質擴容。

長遠來看,構建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發揮市場的集聚和擴散功能,打破區域分割、標准壁壘和流通梗阻,是推動農產品消費增長的固本之策。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面向農產品多元化消費需求,增加高附加值農產品供給,創造農產品消費新的增長點。比如,通過體育賽事配套舉辦本地農產品展示展銷、鄉村美食品鑒等活動,利用豐收市集、農業嘉年華等形式,實現消費聯動,推介地方特色“土特產”、民俗文化“伴手禮”等名特優新農產品,拓展農產品消費的邊界和容量。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維護農產品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避免“谷賤傷農”“蠶熟絲賤”“囤積居奇”等現象。此外,隨著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日益壯大,讓生態種植、有機培育等增值環節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收益,推動優質農產品憑借良好的品質和鮮明的特色實現優質優價,有助於釋放農產品消費潛力,增強農產品消費韌性,激發多元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王莉,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