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楊毅 劉先江

2025年08月13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光明論壇】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光明論壇】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工作作出重點部署,強調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著眼於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7%,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縣城作為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樞紐,承載著我國約30%的城鎮常住人口,是農業轉移人口邁向城市生活的重要“跳板”。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須打通城鄉發展的“任督二脈”,實現城鄉功能協調互補、資源雙向流通。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徑,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應有之義。

我國幅員遼闊,縣域間資源差異懸殊、人口流動分化,“千城一面”必然導致資源浪費與發展失衡。唯有“量體裁衣”、統籌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位、經濟、生態資源以及農業優勢,才能釋放城市發展潛力,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比如,廣東佛山獅山鎮,作為廣州都市圈的衛星城,依托軌道交通和產業轉移優勢,在城鎮化過程中,讓農民工實現了“出村進廠、舉家進城”,破解了農業轉移人口“職住分離”的難題。再比如,山東肥城依托資源優勢與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鹽穴儲能與鋰電池產業鏈,2024年新能源產業完成產值約80億元,實現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突破。這些探索及成效啟示我們,以城鄉融合為抓手,用好“分類推進”這把鑰匙,構建衛星城重在“功能承接”、經濟強縣主推“產城融合”、農業縣加快“服務下沉”的多層次城鎮化方案,因地制宜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而這正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

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讓這些新市民“落得下、扎得穩、轉得順”。大城市落戶門檻高、環境承載力有限,資源緊張制約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相比之下,縣城生活成本低、地緣關系緊密,對農民吸引力更大。比如,河南濮陽深挖鄉土資源優勢,通過系列政策組合拳,讓農業轉移人口吃下“定心丸”。截至2024年底,當地返鄉就業創業人數近22萬人,帶動就業66萬多人,人口流動勢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動能。當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已趨於完善,未來要在政策落實上下大功夫。農業轉移人口需求各有不同,市民化涉及戶籍改革、土地權益、公共服務等多個維度。應精准施策,多措並舉,形成農業轉移人口保障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完善政策執行與監管機制,有力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各方面權益,不斷增強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展特色產業是“硬支撐”。發展縣域經濟是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破解“半市民化”困局的關鍵之舉。打造特色化縣域產業集群,能有效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產業工人轉型,讓他們端穩“新飯碗”,新增的社會服務需求將催生一系列投資和就業機會,為縣域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以特色產業為紐帶,進一步促進資本、技術與鄉村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有利於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比如,貴州榕江“村超”聯賽持續火熱,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量突破470萬人次,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培育縣域特色產業,可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一方面應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另一方面也可積極對接融入區域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以人為本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價值遵循。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讓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楊毅、劉先江,分別系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