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夯實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法治根基

胡 明

2025年08月13日08:34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夯實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法治根基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從頒布《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發布《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到印發《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法治基礎更加堅實,法治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效更加凸顯。

新時代以來,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市場設施加快聯通,要素市場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商品和服務市場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公平競爭理念深入人心。但也要看到,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仍面臨一些問題,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需進一步理順、基礎制度仍有完善空間、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還需健全等。近期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了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需聚焦重點難點,按照最新部署要求,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及保障作用,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

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的要求,凸顯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調節也存在失靈的可能,會出現信息不對稱、投機、不正當競爭等現象。隻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手段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才能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當前,有的地方在招標中以技術標准等名義對非本地企業搞區別對待,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存在﹔有的地方監管執法標准、要求不統一,存在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等現象。這些問題必須及時整治和規范。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應以法治來劃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市場能做好的事情,政府堅決不插手,政府專注於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把政府行為放在法律和制度的標尺下進行統一規范。具體而言,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過程中,要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強化公平競爭審查的剛性約束,繼續完善抽查、舉報處理、重大政策措施會同審查等工作機制,細化重點領域審查標准,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完善執法約談機制,嚴厲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定期發布典型案例以強化法律的震懾效應。進一步整治地方政府採購招標投標亂象,推動修訂招標投標法,加強對中標結果的公平性審查,實現項目全流程公開管理。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統一監管標准、規范監管流程、加強執法協同,落實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推動行政執法標准跨區域銜接,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夯實市場經濟的制度根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是由市場中的多方主體通過一系列生產和交換活動來實現的。若市場制度規則存在區域分割和差異,將直接導致跨區域交易的規則沖突與秩序紊亂。這不僅大幅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更會阻礙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因而,構建完善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過程中,上述制度仍有進一步完善空間,如產權保護制度還存在薄弱環節,部分領域市場准入標准一致性有待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尚不健全,等等。

解決上述問題,需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強化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增強制度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執行力,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制度保障。需繼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健全統一規范的涉產權糾紛案件執法司法體系,進一步明確和統一行政執法、司法裁判標准,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持續完善市場准入和退出制度,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有序放寬市場准入,尤其要不斷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落實“非禁即入”要求,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完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優化企業退出機制,推進企業注銷配套改革,維護健康市場環境。加快推進社會信用建設法立法進程,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各種專業信息共享整合機制,推動信用信息跨部門跨地區共享互認,加快健全統一的信用修復機制。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

生產要素是價值創造的源泉,要素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的基礎。隻有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才能更好配置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因而,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打造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關鍵。當前,我國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市場交易制度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但仍存在規則不健全的情況。同時,以數據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的市場仍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情況。

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需根據各類要素和資源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需求,在法治軌道上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全面提升要素市場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以法治確立要素交易規則、規范要素市場秩序、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例如,在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改革中,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至關重要,需通過推動相關法律法規修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有序順暢流動。對於數據要素而言,需加強數據立法,明確數據流通交易相關標准規則、細化公共數據共享和開放程序、強化數據安全監管,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有效解決數據收集、整理、儲存、傳遞、共享中的數據孤島和碎片化問題。此外,進一步暢通資源要素流通循環,還需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完善國內法律法規,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推動國內國際市場高效聯通。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