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推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生態文化扎根

蔡紫薇 林震

2025年08月15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光明論壇】推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生態文化扎根

【光明論壇】

近日,《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正式出版,為全黨全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其中,多個篇章專門論述了生態文化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准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文化”﹔在參加今年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弘揚生態文化。前不久,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生態文化建設工作進行全面系統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

生態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樣態,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以及人類善待自然的行為准則。作為一種生態價值理念,生態文化秉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美德,主張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廣泛開展生態文化宣傳教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階段,要不斷培育弘揚生態文化理念,將其融入思想觀念、日常生活和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和行動自覺。

弘揚生態文化,應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等,其中蘊藏著質朴睿智的自然觀,至今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我們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賡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文脈,形成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的統一。比如,浙江杭州上城區以二十四節氣為軸線,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引領市民感受傳統文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山東威海東楮島村系統保護傳統民居海草房,傳承古代建筑中的生態智慧。

要抓好青少年這個重點人群,利用課堂主渠道,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入腦入心。可在學校創新開設生態文明理論課程,開展生態文明“大思政課”,帶領學生走入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參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深刻感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此外,還可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將體現生態價值觀的創意融入藝術節、環保劇、演講比賽等文藝作品,用青年人的方式贊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生態文化在全社會真正扎根並非朝夕之功。可通過宣講塞罕壩精神、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等生態環境保護的感人故事和生動事跡,增強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認同感,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還可利用全國生態日、全國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等時間節點做好主題宣傳工作,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同時,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成為習慣,培養生態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北京市已連續舉辦12屆生態環境文化周,組織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江蘇省出台生態文化建設行動方案,推出多條生態文化精品體驗線路,打造“青山書角”生態文化微空間等,促進全省生態文化繁榮發展。這些探索都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力與創造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為契機,充分認識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大力培育弘揚生態文化,讓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理念,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蔡紫薇、林震,分別系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