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澤奇
2025年08月15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222
【析理論道】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現本質上是一個新紀元的開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數智時代。如果說工業時代是人類操作機器的時代,那麼在數智時代,攜帶智能的機器不再只是人類的工具,還會成為具有自主性的社會行動者。這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有挑戰。
一
數智技術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推到了創新風口。中國數智技術的創新發展,是過去幾十年黨和國家帶領社會各界持續謀劃、不斷積累與逐步推進的結果。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近期發布報告顯示,當今世界已經分化為擁有人工智能主權的國家和沒有人工智能主權的國家。其中,中國和美國是兩個算力工廠佔據優勢、雲計算平台市場佔有率高,以及算力芯片供應鏈完整的擁有人工智能主權的國家。盡管在一些指標上,中國與美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優勢無疑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提供了幾個世紀以來最有利時機,甚至是一個創新風口。站在風口上,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已在開展數智文科實踐。
數智敘事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提供了豐富場景。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始終與工業革命進程緊密相連。自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啟,其所催生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現象,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豐沃的生長土壤。孟德斯鳩、盧梭、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等思想巨匠,均活躍於這一工業浪潮奔涌的時代﹔而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亦誕生並發展於工業文明現象迭起的背景之中。在過去二百多年裡,我們習得的哲學社會科學敘事,誕生於工業革命,發展於工業化體系擴散的時代,甚至哲學社會科學自身也是工業敘事的產物。隨著智能機器的誕生與發展,人機互生的社會正在產生一系列從未有過的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哲學現象,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帶來一系列嶄新的場景、事實、現象。比如,在許多國家包括中國,智能機器嵌入的國家治理不僅需要人們去適應,更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去解釋。與數智同行,融入身邊數智革命的滾滾洪流,建構數智敘事,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特別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的歷史機遇。
世界敘事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現代哲學社會科學是由西方敘事主導的,世界各國學科化的哲學社會科學基本沿用了西方敘事的概念與框架、理論與知識體系。但西方不等於世界,更不是世界的唯一模板。誕生成長於西方工業社會的哲學社會科學,無法擺脫時代與環境的局限,無可避免帶著工業時代西方世界的烙印。數智世界不隻跳出了西方世界,觀照人類世界,還納入了具有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機器,因而還是一個人機世界。機器已深度介入人類社會生活,從育幼到養老,呈現出人類與機器互生的豐富場景。把人機互生的數智世界作為敘述對象,把人類自古以來的知識積累和多元智慧作為參照物,把人類的創造力放在人機互生的場景裡,改變單一西方敘事、建立世界敘事,是世界各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訴求,更是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
數智時代的到來,也給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帶來了新挑戰。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同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多重挑戰並存的知識生產范式革命。
建設哲學社會科學數據集和文科數智平台是前提性挑戰。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尚是一個多構架並存的格局。不過,其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也是確定的,即數據、算法、算力,它們也被稱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推進人工智能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需要建立兼用和專用的設施如文科數智平台。最基礎的是要把各學科已經積累的適宜於人類閱讀的知識轉化為適合機器閱讀的數據,把人類價值觀尤其是主流價值觀融入數據之中,為文科數智平台發展提供數據食糧。在此過程中,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設既蘊含中國價值觀又兼容世界價值觀的哲學社會科學數據集,是發揮人工智能作用、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面臨的突出的前提性挑戰。
建構基於中國事實的哲學社會科學敘事是觀念性挑戰。在技術上,生成式人工智能依然遵循“垃圾進垃圾出”的數理邏輯,輸入什麼數據,獲得的便是基於數據的結果﹔而符號主義人工智能遵循規則設定原則,誰設定規則,就依據誰的規則運行。自西學東漸以來,認同工業敘事、西方敘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不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潛意識。跳出工業敘事進入數智敘事、跳出西方敘事邁向世界敘事,不單純是技術問題,更是觀念性挑戰。在工業敘事中,人類是敘事的唯一主體,機器是人類的工具﹔而數智敘事既讓機器承擔任務,又讓人類承擔責任,且在敘事中自覺地踐行人類主體性、人類價值性與意義性。在西方敘事中,西方社會是敘事的主場,西方之外都是參照物﹔而世界敘事需要把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主場,在從西方到中國再到世界的轉場中,都面臨著以人類為主體、以世界為觀照的觀念變革。
提升運用機器智能素養是能力性挑戰。人類歷史已經証明,即使站在技術創新風口,也不必然帶來國家發展與社會繁榮。隻有運用有效的制度安排,讓創新技術進入廣泛的經濟活動,才能讓創新帶動國家發展和社會繁榮。同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隻有具備和提升運用機器智能的能力,在實踐中有效作為,才能真正讓人工智能賦能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發展。因此,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甚至貢獻國家文科數智平台的能力,是一個重大且艱巨的挑戰。唯有繼續發揚勤學善研的精神,主動融入奔涌向前的數智浪潮,掌握與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共生之道,方能借數智技術之勢賦能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發展,肩負起時代與民族賦予的歷史使命。
(作者:邱澤奇,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講席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