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論壇每日推薦(5篇)

2025年08月15日08:45    來源:人民論壇網222

學好用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 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 杜志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使命,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實施一系列具有基礎性、系統性、長遠性的重大舉措,系統回答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日前,《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出版發行,該書收入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間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的出版發行,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學好用好《文選》,對指導我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推動全球生態治理進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5期)

作者簡介

杜志雄,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二級研究員、博導。獲得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與政策。

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財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胡軍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稿79篇,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為推進這一重要思想學理化、體系化闡釋提供了權威教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積極倡導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中國積極引領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進程,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庄嚴承諾並付諸實施﹔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清潔鋼鐵生產體系和新能源產業鏈﹔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中國推動達成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高質量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攜手各方共同邁向綠色發展之路。這些中國貢獻和中國方案,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充分彰顯了開闊的文明視野和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意義和全球價值。(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5期)

作者簡介

胡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與實踐》專刊)主編,兼任《生態文明研究》期刊編委。主要從事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等領域開展政策研究和決策支持相關工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馬克思主義原理性創新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俞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兩個結合”的結晶和典范,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時代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本質體現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實現對“人與自然主客二分”觀念的批判與超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強調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揭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証統一的關系﹔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推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觀,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5期)

作者簡介

俞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環境戰略與政策、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研究,為生態環境部提供政策制定和決策技術支持。自2002年以來,主持或參與100多項國家、省部級及國際合作課題,獲多項省部級科技獎。

“雙碳”目標提出5年:中國實踐與戰略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杜祥琬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是“雙碳”目標提出5年,我國“雙碳”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實現“雙碳”目標並非坦途,仍需跨越重重挑戰、攻克諸多難題。如何增強公眾低碳意識,使綠色生活方式成為社會風尚?怎樣依靠各類低碳技術與數字技術,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我國如何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圍繞這些關鍵議題,人民論壇對杜祥琬院士進行專訪。(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5期)

作者簡介

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應用物理、強激光技術和能源戰略專家。曾主持我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精確化研究﹔曾任國家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是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現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古代都城選址有多講究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成一農

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一般遵循兩大原則,即因勢利導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強調依托地理環境特征,規劃都城功能。漢初建都長安,利用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以及關中“天府之國”的經濟優勢。元清定都北京,看重其連接中原、東北和蒙古草原的交通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則側重對原有地理環境進行適度改善,以滿足都城和王朝的需要。隋朝在營建東都洛陽之后,利用現有河道修建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系統,鞏固洛陽作為王朝交通和物資運輸樞紐的地位。基於城市的功能因勢利導,並因地制宜對地理環境進行適度改善,由此才能使城市與環境和諧共生、實現共贏。古人在都城選址和建設中並非片面地講求保護地理環境,而是要求地理環境為人,也就是為都城建設所用,由此都城和地理環境之間形成了一種和諧狀態,最終推進兩者協調發展。中國古代的一些城市有著非常悠久的建都歷史,如洛陽有1500多年建都史,西安有11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有800多年建都史。這些古都在千百年的營建中持續踐行著與環境相協調的智慧,留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印記。(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5期)

作者簡介

成一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城市史以及中國傳統輿圖的研究。出版《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等學術專著10余部,《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等多部譯著﹔在《中國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論文130余篇。

(2025年8月15日推薦,閱讀全文可至人民論壇網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