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升語言服務質量 夯實城市發展基礎要素

王海蘭

2025年08月17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提升語言服務質量 夯實城市發展基礎要素

   城市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的中心,是人口、資本、技術等資源和要素的聚集地,城市發展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動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語言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要素,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需要高質量的城市語言服務。

  語言服務是城市現代化的關鍵支撐

   城市語言服務是指利用語言(包括文字)及語言衍生品來滿足城市內不同主體的各種語言生活需求,包括城市語言規劃、語言咨詢、語言教育、語言技術和應急語言服務等多個方面。

   語言服務是關系民生福祉的基礎公共產品。語言服務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是社會發展的公共需求,具備公共產品的基本屬性。語言服務能幫助市民解決語言溝通障礙,滿足語言學習需求,獲取語言政策建議,與市民日常生活便利和社會公平息息相關,是市民行使溝通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發展權的重要保障,直接影響市民的城市融入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語言服務是公共服務公平可及的重要基石。公共服務要“說得明”,能讓市民“聽得清”“看得懂”,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各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需要語言信息的精准傳達。語言服務著力消除不同主體間的溝通障礙,貫穿公共服務供給的全過程。全鏈條、高質量的語言服務保障政策執行效能和公共服務覆蓋的廣度與深度,是公共服務供給公平可及的重要前提。

   語言服務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支撐要素。城市治理離不開信息有效傳遞和政民順暢溝通。良好的語言服務是讓群眾“聽得懂、願意聽、高效辦”的關鍵要素,既能增進政民理解互信,又能提升治理效能。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環境中,語言服務有助於促進群體間的協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城市快速響應力,提升城市韌性和承載力。

   語言服務是城市文化的鮮明標志。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城市語言文化資源、道路建筑命名、傳統語言藝術等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彰顯城市文化自信。專業化、多元化的語言服務可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風貌,提升城市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語言服務是城市智慧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語言技術的應用加速了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轉型,賦能智慧政府、智慧醫療、智慧文旅等的快速發展﹔語言數據是關鍵生產要素,語言數據服務能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多語種智能服務可提升國際交流的便利性。以智能化、場景化、數據驅動為特征的語言服務成為城市創新、智慧發展的驅動力量。

  我國城市語言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城鎮化率由53.1%提升至67%,城市語言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也持續提升,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宜居性。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筑牢了城市高速發展的語言支撐。城市語言文字管理是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重點。2001年起,全國開展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有力推動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城市的規范使用和質量提升。各地城市主動擔當作為,通過語言教育、科普、培訓等多種途徑將推普工作融入民生服務各環節。語言服務讓“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從政策要求變為群眾自覺,為城市高效運轉筑牢了語言根基。

   國際語言服務提質擴容,架設對外開放的溝通橋梁。國際語言服務能力是城市對外開放水平的直觀體現。很多城市採取多項舉措打造國際語言環境,提升城市“國際范兒”。例如,北京2021年率先出台首部城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推動首都國際化“顏值”與“言值”雙提升﹔2024年,廣州啟動實施全國首部城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管理規定,統一外語服務標准,讓國際友人在穗生活更便捷。

   無障礙語言服務暖心落地,守護數字時代特殊群體的信息權利。為老年人、殘障人士、外來人口等特殊群體提供信息無障礙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構建信息無障礙社會需實現語言無障礙。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頒布實施,為語言無障礙服務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國城市語言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加速推進。2021年,深圳出台全國首部地方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地鐵盲文地圖和語音播報相輔相成,為視障人士出行提供便利。

   智能語言服務加速發展,推進公共服務的智慧便民。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語言服務插上了數字化翅膀。目前,我國90%以上的省級政府門戶網站設有政務機器人,可24小時回復市民政務咨詢﹔很多博物館、旅游景點等配備了智能語音導覽、VR虛擬講解。從線下窗口到線上平台,從人工服務到智能輔助,智能語言服務正讓城市治理更精細、民生服務更便捷。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需要更好的語言服務

   我國城市語言服務在持續提升的過程中,還存在發展不均衡、頂層設計不足、標准體系不健全、技術融合深度有限等局限。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需要更好的語言服務,亟須從體系建設、場景應用、機制協同等維度進一步推進城市語言服務發展。

   第一,健全城市語言服務體系,支撐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城市語言服務體系包括政策法規體系、組織體系、運行體系、內容體系和評估考核體系,覆蓋政務事務、教育科技、文化醫療、安全應急等關鍵領域,是城市治理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語言服務是城市基礎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應將語言服務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系統。制定城市語言服務標准,開展城市語言服務評估,構建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語言服務供給格局。發揮城市的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鄉村語言服務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二,優化重點場景語言服務,助力宜居韌性城市建設。重點提升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領域語言服務的優質化和高效化﹔深入推進語言無障礙環境建設,針對信息特殊需求人群,開發適配性語言資源,加強城市家庭語言規劃服務頂層設計,打造“語言友好型城市”。重點推進城市應急語言服務建設,建立完善城市應急語言服務體系,制定城市語言應急預案,組建城市應急語言服務團,增強城市韌性。

   第三,提升語言文化資源供給,涵養城市文明和美麗生態。加強城市語言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加強城市歷史文脈的多語闡釋和傳播,優化語言景觀,發展語言藝術,用語言塑造城市文化風貌。提升市民語言文化素養,倡導市民語言志願服務,讓語言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發揮語言服務在傳播綠色發展理念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美麗城市建設。

   第四,加強數字語言服務建設,賦能城市創新智慧發展。推動語言資源數字化、語言服務智能化進程,構建系統、智能、精准的城市語言支撐體系,推進語言技術與城市治理場景深度融合。建設城市語言數據中心,為城市治理、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的語言數據支持,助推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持城市語言數據、語言智能產業發展,推廣語言技術應用,賦能城市更新。

   第五,推進城際語言服務聯通,助力區域協同與國際化發展。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都市圈語言服務一體化建設,加強區域語言資源共建共享。統籌規劃涉外語言服務,提升城市國際語言服務能力,為外籍人士在華旅游、求學、就醫、就業等提供語言便利,塑造城市國際形象。

   語言服務是提升民生福祉和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城市文明形象、激發城市創新活力、賦能城市智慧、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以語言服務建設“小切口”撬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大提升”,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更加溫暖、人文、智能的治理力量。

   (作者:王海蘭,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國家語委國家語言服務與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