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鬆博
2025年08月18日08:52 來源:學習時報222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發展競爭的本質早已超越物質資源層面,成為一場關乎智力資本和創新活力的深刻較量。在這一背景下,需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激發其磅礡偉力,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深刻領悟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內涵和意義。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每一個大國的騰飛和崛起,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其特殊性遠超土地、礦產等傳統要素。人才資源具備不可替代的創新驅動內核。在科技革命浪潮洶涌的當下,從人工智能到生物技術,從量子計算到深空探索,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頂尖人才的智慧火花。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其根本支撐在於擁有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人才資源還具有自我增值的乘數效應。高水平人才不僅能創造巨大價值,更能培養帶動更多人才,形成“滾雪球”式的人才生態鏈。作為知識載體與傳播樞紐,他們的流動與協作能催化整個社會知識結構的躍遷與創新勢能的釋放。當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但高端人才佔比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因此,加快從量到質的轉型,推動人力資本優先積累,是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路徑。
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必須毫不動搖將黨的領導貫穿人才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確保人才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能夠有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各級黨委和黨組織要切實履行好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職責,將人才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壓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政治責任,確保黨的人才方針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強化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把廣大人才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引導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做好聯系服務專家工作,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鼓勵他們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
深入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人才活力競相迸發,關鍵在於打破束縛其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改革的核心在於“鬆綁”與“激活”。堅決打破“四唯”的僵化評價窠臼,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基礎研究領域,充分尊重科學規律,突出原創性和學術價值,鼓勵“十年磨一劍”﹔在應用技術領域,則要重點評價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實效和對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切實解決人才帽子“滿天飛”的問題,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革的重點在於暢通流動與強化激勵。著力打通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有序流動的“旋轉門”,破除身份、編制等隱性壁壘,完善科研人員兼職兼薪、離崗創業政策,讓創新要素在市場與實驗室間高效循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同時,強化知識價值導向的激勵保障機制,探索實施更靈活、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制度,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讓一流人才獲得一流回報。切實解決人才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使其心無旁騖地攀登創新高峰。改革的關鍵在於精准賦權,要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賦予其在人才引進、評價、使用上更大的自主權,真正實現“誰用人、誰評價”。政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著力構建優質高效的人才服務體系。
全方位構筑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解決高層次人才供給的根本之道在於自身培養能力的提升,打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實踐的全鏈條。高質量人才培養,根基在國民教育體系。基礎教育是起點,必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破除“唯分數論”,為拔尖創新人才涌現奠定寬厚基礎。高等教育是主陣地,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職業教育是關鍵一環,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鍛造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國工匠”隊伍。支持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開發、實踐教學實施,推行“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等模式,讓人才培養精准對接市場脈搏。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吸引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人才進入校園傳道授業,將產業前沿知識和技術引入課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重點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格外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發現和系統培養,為他們挑大梁、當主角創造機會,搭建平台。同時,加快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著力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發展環境。加速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深化簽証、居留、工作許可等制度改革,為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綠色通道”和長期穩定的居留預期。大膽探索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管理政策,在跨境數據流動、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先行先試,解決海外人才的后顧之憂。構建“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整合分散的服務資源,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醫療保障、配偶就業等“關鍵小事”上提供精細化、個性化解決方案,用有溫度的服務傳遞城市的誠意與胸懷,讓人才真正“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營造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創新氛圍。真正的包容,根植於對創新規律的理解和尊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導潛心鑽研、追求卓越的價值導向。尤其要破除“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急功近利心態。建立健全容錯免責機制,尊重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科研人員的自主權,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保障學術自由,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營造寬鬆、平等、尊重的學術氛圍,讓人才敢於挑戰未知、勇闖“無人區”。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