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數據要素賦能文化高質量發展

俞鋒

2025年08月20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光明論壇】數據要素賦能文化高質量發展

【光明論壇】

近日,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這表明,數據要素和數據產業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增長點。

從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基礎性與戰略性地位日益凸顯。

數據要素在文化領域的深度融入正在推動文化資源整合升級與創新轉化。2023年12月31日,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專門提出要“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將“數據要素×文化旅游”列為12項重點行動之一,有關文物、古籍、美術、戲曲劇種、民族民間文藝等數據資源的開發、共享、交易流通,文化數據價值的挖掘以及保護治理等,都屬於重點行動計劃。“沉睡”的文物、典籍與技藝也可以轉化為可深度挖掘、傳承、利用的“活化數據”,例如故宮博物院將186萬余件藏品打造成“數字文物庫”,使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突破時空限制永久存續、實時顯現﹔超過6500份的“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成為全球首個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台,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雲游敦煌”“尋境敦煌”變成超現實的體驗。

數據要素賦能文化高質量發展產生的驅動價值,有效釋放了文化消費、文化服務與文化治理的潛在能量,重塑了文化業態格局和文化生態體系。近年來,“上海演藝大世界”通過智能實時分析演出上座率、觀眾畫像、口碑評價等百余項指標,為劇目引進、票價制定、營銷策略提供精准支撐,打造出“消費即體驗、體驗即內容”的文化產業新生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工程通過匯聚全國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機構數據,實現了文化資源數字化的採集加工、文化遺產保護狀況的系統監測、文化市場風險的預測防范,不僅打造了“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的全新場景,更為文化政策制定和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數據要素賦能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作用大為凸顯,深刻改變了文化領域的傳統運行模式,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

文化領域的數據要素,相比其他領域的數據要素而言,既具有客觀性、非競爭性、可復制性、共享性、規模性等共性特征,又有強烈的價值導向性、歷史傳承性、審美多樣性、情感共通性及其評估復雜性等突出特點。文化領域數據要素化的過程,一方面,是指各類文化數據轉換為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能參與社會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或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通過技術手段和市場機制中介激發文化數據所承載的社會歷史價值及其背后所潛藏的思想觀念價值。這種雙重價值屬性,決定了文化數字化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就此而言,文化領域數據要素化的本質,是借助“技術+市場”的雙輪驅動,推動文化資源從保護轉向活化傳承、文化服務從特定對象或區域轉向普遍共享、文化管理從孤立存在轉向互聯互通,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當前,數據要素作為驅動數字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有效破解了文化資源分散化與靜態化難題,成功突破了文化傳播時空區域性限制,持續拓展了文化業態創新同質化困局,打破了市場、技術與資源之間的孤立或割裂狀態,極大地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精神生活上的體驗感、參與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文化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能夠從深層次激發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活力,助力國家數字文化資源基礎體系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未來,應構建更加高效暢通的文化數據市場流通機制,進一步健全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協同治理和保障制度,切實加強國際文化數據交流與合作,持續參與國際文化數據標准制定和科學治理,持續推進文化領域與數據要素深度融合,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內蘊的強大動能。

(作者:俞鋒,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