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大學該怎麼讀》對新聞后備軍的五點啟示

2025年08月21日08:57    來源:中國記者222

原標題:《大學該怎麼讀》對新聞后備軍的五點啟示

2025年4月,新華社原總編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院長南振中所著的《大學該怎麼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增訂本)(以下簡稱《大學該怎麼讀》)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一部“從心裡發出,到心靈深處”飽含殷切期望和諄諄教誨的育人“寶典”,集中體現了南振中奉獻、貢獻、造詣的統一,不僅展現了其學習智慧,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該書為廣大新聞學子(新聞后備軍)提供了一把開啟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為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優秀的教材。作為南振中在鄭州大學工作期間的聯絡人,作為該書首版的參與者和見証人,以及增訂本的特約編輯,我認為,《大學該怎麼讀》帶給廣大新聞后備軍主要有五點啟示。

一、“勿忘人民”是新聞后備軍的首要職業品質

“勿忘人民”是南振中最重視的新聞人才培養的職業品質。《“勿忘人民”的警示價值》一文談到,“勿忘人民”是穆青同志一生堅守的職業理念,“勿忘人民”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其警示價值至少體現在個三方面:勿忘人民的主體地位,殫精竭慮為“民族脊梁”立傳﹔勿忘人民的哺育之恩,身居高位與基層百姓魚水相依﹔勿忘人民的根本利益,謹防“惹怒上帝”的不正之風。在培養新聞學子方面,南振中始終以“勿忘人民”作為根本遵循,並貫徹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他在廣泛征求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把“勿忘人民”作為學院的院訓,“勿忘人民”成為學院師生的職業信仰、新聞后備軍的“軍魂”﹔“勿忘人民”的情懷也已深深根植於鄭州大學全體師生的內心。南振中在《“勿忘人民”是新聞后備軍的軍魂》回信中談到,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把“勿忘人民”作為院訓,需要培養一大批有著同樣氣質的,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優秀新聞人才,不論送走多少屆畢業生,也不論有多少新人進入大學校園,“勿忘人民”的氣質、素養和情懷都將一代代傳承下去。

“勿忘人民”已成為鄭州大學新聞人才培養的品牌和特色。在南振中倡議下,鄭州大學創辦了踐行穆青“勿忘人民”精神的新聞人才創新實驗班“穆青新聞班”,已招收11屆學生,培養了近300名優秀新聞人才。在作為鄭州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卓越新聞人才的品牌項目“勿忘人民——重走穆青路”活動中,讓師生走進蘭考、走進延安、走進新華社,找尋穆青先生“勿忘人民”之路。其中,穆青班學子2018年12月“重走穆青路——走進蘭考”活動圖片入選中宣部等部門主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勿忘人民——穆青事跡紀念展”是鄭州大學新聞學子新聞精神培育的家園,參觀紀念展也是鄭州大學全體新生入學教育的必修課﹔“穆青事跡紀念展”已成為鄭州大學師生乃至全國新聞工作者學習傳承穆青事跡及穆青“勿忘人民”精神的重要基地。

二、“講好故事”是新聞后備軍的核心專業能力

提升新聞發現力並講好故事是南振中創作作品的重要方式。南振中諄諄教誨學生,要通過提升新聞發現力,講好故事,創作出優秀新聞作品。他在《“准記者”的新聞發現力》一文中,通過講述“鄭州大學五名保安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故事談“新聞發現力”的重要作用,並通過“菜價追蹤”故事談“觀察意識與發現力”,通過“鄉村八記”故事談“生活空間與觀察力”,通過“光盤行動”故事談“大局觀念與發現力”,通過“長假與‘休閑學’”故事談“理論素養與發現力”……南振中長期從事新聞工作,通過講好故事創作出了很多頗具影響力的新聞作品。

講好故事、說好道理是南振中常用的敘事和說理方式。在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中,為了佐証觀點、說明道理,除了給博士生的個別短札外,在每一封回信中,南振中都通過講故事來論証觀點,極具說服力。比如,第一輯9封信21個故事,第二輯11封信18個故事,第三輯14封信25個故事,第四輯17封信29個故事,第五輯、第六輯主要是給博士生的短札,分別是11封信13個故事和13封信14個故事。大多數故事情節生動,數據翔實,非常受大學生歡迎。比如在《大學有沒有“起跑線”》回信中,非常生動地講述了“觀察袋鼠起跑”的故事:1881年,澳大利亞短跑運動員舍裡爾採用站立式起跑,成績一直停滯不前。他非常苦惱,在外散心時突然發現,袋鼠跑跳前總是先向下屈身,然后一躍而起。他開始模仿袋鼠作蹲式起跑訓練,一個月之內百米跑的成績提高了0.15秒。通過這個故事,講明大學生從入學時就應該起跑以及如何起跑的道理。再比如,在《警惕校園中的“快活三裡”現象 》一文中,講述了泰山“快活三裡”的故事,建議大學新生要高度警惕大學裡個別人“白天睡覺,晚上上網,周末逛街,假日聚餐”等現象,鼓勵新聞學子要學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永葆純真、永葆自信、永葆勤奮。南振中所講的故事通俗易懂,說理透徹,讓大學生“願意聽、記得住、理解透、便於行”。

三、“調查研究”是新聞后備軍的關鍵工作方法

調查研究是南振中從事新聞工作、撰寫論文、發表講話、做出決策時的關鍵工作方法,也是培養新聞學子最常用的方法。

“調查研究”是南振中從事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他擔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后,一年多時間裡召開各類座談會、懇談會17次,廣泛深入細致地通過調查獲得師生的第一手資料,有的放矢開展工作。比如,他為了解大學生讀書的有關情況,召開畢業班學生座談會,發放包含18個問題的《關於大學生讀書的調研提綱》,每位學生選擇3至5個問題作答。南振中通過兩天時間閱讀學生的“答卷”,非常全面地了解新聞學子對閱讀的想法和做法,為有效組織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他在任院長期間,每年都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組織召開師生讀書分享會,極大提升了廣大師生的閱讀興趣。他為准確了解新聞學子學習生活全貌,同樣通過問卷的形式讓廣大同學提出問題。學生是“出題人”,他是“答題人”,給出非常受學生喜愛的“參考答案”。

通過深入調研用數據說話是南振中論証觀點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既要記新知識,又要記新感悟》回信中,南振中通過查閱權威文獻和記錄,列舉出顧炎武與《日知錄》、李贄與《史綱評要》、列寧與《哲學筆記》等名家與閱讀札記、批注的大量數據,說明感悟性筆記的重要性。再比如,在《讀書時間碎片化不等於知識碎片化》回信中,南振中為了說明“‘碎片化時間’不是無法利用的‘時間殘渣’”,給大學生算了一筆非常有說服力的“時間賬”:每周時間總和減去上課、睡眠、吃飯、午休和整理內務時間,可剩余59個小時,全年52周,剩余的“縫隙時間”為3068小時,即使僅將這些時間利用50%,也可以有效利用“縫隙時間”1534小時。假如每小時閱讀30頁圖書,全年可閱讀46020頁,相當於153本300頁的圖書。同時,南振中以自己閱讀《列寧選集》的經歷談到,選集1至4卷共3561頁,他每天利用零碎時間,6個月就將選集通讀了一遍。這些非常具體的調查研究內容和數據,對廣大學生產生很大震撼和啟發:一個人假如做好時間規劃,立即付諸行動並長期堅持,可以做成很多原來不敢想的事情﹔以后應科學規劃學業,成為時間的主人。

四、“勤不言苦”是新聞后備軍的重要人生態度

新聞人所從事的職業性質決定了很多人一般沒有節假日,陪家人的機會也很少。南振中在《珍惜回母校深造的機會》回信中談到,他在新華社總編輯室總編輯崗位上工作14年多時間,加上新華社總編輯崗位上的7年多時間,工作量大,責任也大。但南振中的人生態度是“不埋怨、不抱怨”,真正做到“勤不言苦”。

南振中的“勤不言苦”體現在“苦中有樂”。南振中在《被動選擇並不妨礙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回信中告誡新聞學子,新聞工作不僅有苦,而且有樂,可以說是“苦中有樂、樂在苦中”。新聞記者的“樂”在於可以推動實際工作和社會前進,可以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要求和呼聲,可以每日每時學到新鮮有趣的知識,可以從多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了這些“樂”,再苦再累也會感覺到幸福。

南振中的“勤不言苦”體現在“嚴格自律”。在《如何擺脫拖延症》回信中,南振中談到,在寫作和出版《學習點亮人生》時,因為與團結出版社的口頭約定,加上幾十年的不曾食言,他在工作極其繁忙的情況下,每天3點多起床,用了45個凌晨和白天的縫隙時間,提前4天將16萬字的書稿送交出版社。這是南振中“嚴格自律”“一諾千金”的結果和碩果。

南振中的“勤不言苦”體現在“薪火相傳”。在2015年9月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生開學典禮上,通過抽簽方式產生的100名新生代表每人都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南振中親筆簽名的著作《大學該怎麼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南振中親筆題寫下新生寄語:“心中別有歡喜事,向上應無快活人”。南振中說:“這是51年前我畢業時母校老師送給我的這句話,它一直激勵著我,讓我幾十年間不敢稍有懈怠。我願意借贈書之際,把這句話轉送給母校的年輕學子”。南振中的贈書和贈言,講述了鄭州大學“薪火相傳”的勵志故事。南振中始終如一保持先憂后樂、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和作風,是半個多世紀前他的老師給他贈言的忠實踐行者,他在新華社記者的“苦差事”崗位上耕耘了40多年,但始終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工作、對待同事、對待生活,這種作風影響了身邊許多人。我2019年8月任鄭州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之后又兼任學校期刊中心主任,工作量很大,加班加點是常態。南振中為了鼓勵我,專門給我題寫“勤不言苦”贈言。即使后來崗位變動,我也一直把它挂在辦公室,讓它時時激勵我、鞭策我,在辛勤工作中享受收獲的快樂。

五、“天天學習”是新聞后備軍的主要提升路徑

“天天學習”是南振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南振中認為,這種學習態度源於母校給他的精神財富。他在《三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回信中談到,“鄭州大學濃厚的教學和科研氣氛、良好的閱讀環境,為我們開啟了‘知識之門’。白天,除了上課,我就到開架閱覽室讀書﹔夜晚,把從圖書館借來的小開本圖書帶到宿舍,仔細閱讀……從大學畢業到現在,我的讀書愛好未改、閱讀興趣未減。”南振中在《天天學習是終身學習的基石》回信中談到,盡管他已70多歲,但每天仍堅持凌晨5時起床,打開電腦,上網瀏覽當天的報紙版面,吸收有啟迪的新知識,擴充自己的“數字圖書館”和“資料庫”。“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是南振中對學習的態度,更是一位資深新聞人的晚年追求。

“天天學習”是南振中創作豐碩作品和成果的重要原因。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能創作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還善於研究新聞現象、新聞規律、新聞創作方法,以優秀的研究成果影響和啟發其他新聞人。南振中撰寫了大量題材新穎、有思想深度的新聞作品,同時取得了豐碩的新聞研究成果。通過中國知網查詢,南振中共被收錄學術文章11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66篇﹔同時,南振中出版了《我怎樣學習當記者》《記者的發現力》《記者的眼睛》《記者的思考》《記者的戰略眼光》《學習點亮人生(增訂本)》等著作。他的新聞作品和新聞研究成果多次獲中國新聞獎,影響了眾多新聞工作者。因成果突出和杰出貢獻,南振中於1991年榮獲首屆“范長江新聞獎”。

“天天學習”是南振中干一行成一行的重要基礎。南振中在新華社工作40多年並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工作異常繁忙,但工作之余,他不斷通過學習提升能力和素養﹔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習慣於向“學習”尋求方法與解題思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外事委員會任職期間,為了擺脫“本領恐慌症”,他通過“天天學習”,閱讀和研究大量的法律和立法知識,並出版著作《親歷中國民主立法》。任職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后,他全身心投入學院發展和新聞人才培養工作,凝練學院院訓、教職工互勉信條,探索新聞教育規律,指導師生成長,並出版在新聞高等教育界頗具影響力的《大學該怎麼讀》,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南振中依舊堅持早上5點起床讀書,並撰寫讀書心得,謂之“夜讀留痕”,還時常分享給我。南振中干一行愛一行成一行的作風和態度感染了無數新聞人和新聞學子,更令我感動,深深影響了我的學習和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上,我都有強烈的“本領恐慌症”,唯有通過學習和讀書才能紓解。

《大學該怎麼讀》是指導大學生如何學習、思考和成才的經典之作,南振中“謙虛謹慎、平等待人”的大家風范和“關愛學生、傾心育人”的師者仁心體現在書中每一封回信中。讀這本書,如同與南振中直接對話、平等交流。勿忘人民、調查研究、講好故事……這是南振中的優良作風和科學方法,是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的榜樣力量。這本書將啟發和鼓勵無數新聞學子扎實錘煉“四力”能力,追求更高新聞理想,講好更多中國故事。

(作者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保營。本文是2023年度中原英才計劃“中原文化領軍人才”資助項目階段成果)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