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歷史脈絡中把握前進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歷史感”

劉佳

2025年08月25日08:45    來源:學習時報222

歷史感是一種基於歷史認知形成的深刻意識與文化自覺,是歷史觀念、歷史思維、歷史擔當、歷史使命的有機統一。它不僅包含了對過去的理解,更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視為具有內在規律的整體,成為聯結三者的重要紐帶。黨員干部要具備歷史感,從歷史經驗中總結規律,自覺將黨的事業置於歷史長河中謀劃推進,主動遵循和運用歷史規律創造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有歷史感,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入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有助於黨員干部提升歷史自覺,堅定歷史自信,從歷史脈絡中把握前進方向。

2015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強調,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歷史不僅蘊藏我們“從哪裡來”的密碼,也標定我們“走向何方”的路標。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需要將當下置於中華文明延續的宏大坐標系中,校准我們的歷史方位,形成豐厚的歷史感。隻有經常回看走過的路,深刻把握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近代以來奮斗的歷程,才能從文明的連續性中理解中國道路的必然性,從歷史的規律性中把握制度選擇的科學性,錨定未來的發展方向。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歷史傳承,賦予文化自信歷史的厚重感,構成了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深厚的歷史底蘊。傳統文化精髓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激活,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踐智慧,這種轉化是文明內核的再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成就。當前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需要從歷史長周期中提煉應變智慧,將文化自信轉化為破解“卡脖子”難題的原創力,使文明傳承成為民族復興的助推器。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當代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時代精神的歷史使命。學習歷史、具備歷史感是創作事業的基石,也是形成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是文藝創作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從中汲取創作資源與思想養分,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更好地洞察世界、把握時代、塑造靈魂。扎根歷史土壤,以歷史感為筆,以文化自信為墨,創作出更多表現中華文化精髓、傳播當代中國價值理念的精品力作,向全世界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彰顯文化自信。

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濟南考察時強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行百裡者半九十,越到這個時候,我們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就像爬珠穆朗瑪峰,最后的兩百米可能是最困難的一段歷程,現在中國也是這樣。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這種強烈的責任感、歷史感,團結一心、腳踏實地、夙興夜寐。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長河中,中華民族曾多次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節點。歷史一次次証明,重大歷史成就的獲得,往往在最接近成功時遭遇最嚴峻的挑戰。這種興衰更迭的歷史記憶,已積澱為民族基因中厚重的歷史感。今天的中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沖刺階段,越是接近目標,越要保持堅韌與清醒。“接近”意味著更大的歷史責任,前行每一步都需以歷史為鏡鑒,懷抱著對歷史的敬畏,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將強烈的責任感落實在腳踏實地的實踐中,將厚重的歷史感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動力。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的交織,貫穿中華文明的演進脈絡,是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內在邏輯。教育興則國運興。教育要同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緊密聯系起來。為國家、為民族,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機。我們現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道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証。要凝聚教育領域的思想共識與行動合力,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讓教育真正成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2020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文件起草組第二次全體會議時強調,應該把五年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展望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更有方向感、歷史感、戰略性。中國共產黨制定五年規劃的實踐,始終扎根於歷史土壤,貫穿著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對發展方向的堅定錨定、對戰略全局的統籌謀劃。將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有機結合,正是這種治理智慧的集中體現,彰顯著獨特的政治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四個五年規劃的歷史延續性,是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准確把握。每一個五年規劃既是對前一階段的繼承發展,又是對未來的前瞻布局,形成“歷史——現實——未來”的歷史開放空間。黨的規劃實踐始終以初心使命為定向標,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使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銜接,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正是這種方向感的生動體現。黨始終善於從全局高度謀劃發展,將短期突破與長期布局統一起來,既解決當下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又為長遠發展夯實基礎。這種前瞻性,讓每個五年都成為實現遠景目標的關鍵一步,在歷史洪流中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