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2025年08月26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222
【光明論壇】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明確了城市更新作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式方法。
城市更新,其本質和宗旨是圍繞人的需求及變化做文章。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維系統的協同再生﹔它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以往“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模式已難以為繼,城市必須通過存量優化和功能提升來實現內涵式增長。如何聚焦群眾訴求、加大多元主體協同、強化評估改進,進而積極、有序、有效和系統地推進城市更新工作,成為當前城市更新過程中關注的重點。
構建“訴求收集—分析研判—靶向施策”的閉環體系。依托城市政務或服務大數據平台,分類梳理形成“民生訴求清單”與“城市問題清單”,為后續更新項目提供精准目標,既避免“盲目改造”“重復施工”,又確保每一項舉措都直擊群眾“急難愁盼”。例如,北京將“接訴即辦”機制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通過12345熱線全天候接收居民關於“老舊小區電梯加裝難”“停車位不足”等日常訴求,精准確定居民對於社區城市更新的核心需求與迫切程度,據此制定社區城市更新方案並實施。推進城市更新,要以居民需求為目標,緊扣城市總體規劃的戰略導向,科學制定城市更新行動方案,精准劃定更新單元范圍,明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老舊小區改造等重點任務。尤為關鍵的是,將歷史文化保護紅線、生態修復指標、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准等核心目標納入剛性約束,推動城市更新方案從“標准化復制”向“個性化定制”升級。
明確政府、企業、居民三方權責,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生態。政府作為“引導者”,通過制定規劃、出台容積率獎勵、稅費減免、簡化審批等政策包,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更新。企業作為“實施者”,在追求合理收益的同時融入社會責任。居民作為“參與者”,通過“居民議事會”“樓棟長監督制”等機制深度介入。在推進城市更新過程中,需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更新的成效最終體現在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更新不能只是物質的、技術的,更應是人文的、包容的。例如,成都、蘇州等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不僅更新水電氣管網、加裝電梯,還注重保留原有社區格局和鄰裡關系,使改造后的社區既“好看”更“好住”,真正體現了更新為民的價值導向。此外,還需統籌好保護與發展、傳統與創新、硬件與軟件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的多元統一。比如,上海楊浦濱江在完善交通路網、商業配套等基礎功能的同時,通過活化工業遺存,將曾經的“工業鏽帶”轉變為融文化、休閑、創新於一體的“生活秀帶”,既保留了城市歷史記憶,又注入了新發展動能,同時增設了社區議事廳、口袋公園等公共空間,使城市空間既“好用”又有“溫度”。
強化評估改進,是實現動態提升與長效發展的重要環節。完善全周期、多維度的城市更新評估體系,推行“過程評估+結果評估”雙機制。過程評估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全程介入,通過實地核查、數據比對等方式,重點監督項目是否偏離預期目標,一旦發現問題立即發出預警並督促整改,避免“重建設輕實效”問題發生。結果評估結合“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機制,引入社會滿意度調查,通過入戶訪談、線上測評等方式,既考核“投資額”“改造面積”等硬指標,更關注“居民幸福感”“文化傳承度”等軟成效。對評估發現的問題,建立“整改台賬”,明確責任單位、整改措施和完成時限。建立“實踐—評估—優化”的動態調整機制,對於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經驗,如北京“疏整促”專項行動中通過“騰籠換鳥”優化空間結構,深入提煉其制度設計、實施路徑和協同機制,形成可復制的操作指南在更大范圍推廣。針對評估中反復出現的同質化改造、短期政績導向等問題,從制度層面構建剛性約束,防止“千城一面”,推動城市更新從單一的“項目式改造”向全域統籌的“系統性治理”躍升。
城市更新不僅關乎城市面貌的改變,更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它考驗著一座城市的遠見、定力與溫度。隻有堅持人民至上、文化傳承、生態優先、系統治理,才能真正通過城市更新建設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作者:李國平,系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