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萍 白加德
2025年08月26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專家學思】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根基,科學研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堅實支柱,科學普及是凝聚社會力量的重要紐帶,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系統保護的協調推進,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路徑。在我國麋鹿保護實踐中,這些理念得到充分彰顯,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注腳。
華夏大地曾是麋鹿的天堂,這一物種起源於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前,主要生活在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溫暖濕潤地帶。新石器至商周時期,麋鹿數量達到鼎盛,是古代先民們狩獵食用的主要動物之一,在安陽殷墟等考古遺址曾發現大量麋鹿骨骼。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麋鹿在文學、藝術、中醫藥等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甲骨文和石鼓文中就有“麋”字的記載,《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經典詩句至今為人傳誦,李白、蘇軾、白居易等歷代文人也都曾留下與麋鹿有關的詩文。
每一個物種都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作為食草性動物,麋鹿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它們在濕地中通過取食蘆葦、菖蒲等水草,控制濕地植物的過度生長,在水體中排泄的糞便又成為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營養來源,構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地球生態系統的持續和穩定需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為保障。地球上每滅絕一個物種,就會引發與之相關的約20種物種消失,繼而導致食物鏈斷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給人類社會帶來深刻影響。
由於過度獵殺和戰爭影響,麋鹿曾在我國本土不幸滅絕。1985年,中英兩國攜手啟動麋鹿重引入項目,22隻麋鹿踏上歸途,這群漂泊“游子”終回故裡,由此開啟了我國麋鹿保護的嶄新篇章。憑借科學的保護策略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這一珍稀物種重獲新生。麋鹿種群恢復的艱辛歷程,不僅充分彰顯了科學研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關鍵作用,更展現了國家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保護體系所蘊含的強大力量。
科學研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支撐。麋鹿回歸以來,科研人員圍繞遺傳、行為、疾病防控、飼養管理等關鍵領域開展深入研究,成功突破疾病防控、飼養管理、遺傳瓶頸“三道難關”,繪制出麋鹿種群復壯、遷地建群、野化放歸的科學路線圖,取得了數量過萬、遷地近百、棲息地修復、重建野生種群的積極成果。科研人員還建立起涵蓋應激、繁殖、營養、消化、免疫能力等多項指標的多參數監測體系,動態掌握鹿群健康狀況,主動開展預防與應對工作,為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今天,科技的發展,遙感技術、DNA條形碼等保護技術的應用,為生物多樣性監測、物種識別、棲息地管理提供了更多新的手段,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提升了監測與管理效率,基因庫等建設也為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長遠支撐。
教育作為塑造公眾意識與行為的重要力量,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麋鹿保護實踐中,我國構建起國家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保護體系,通過學校教育、生態旅游和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如今已成為北京城南集低碳、生態、休閑於一體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生態保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從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共同織就一張立體的保護網絡﹔生態旅游與科普教育蓬勃開展,讓麋鹿的故事走進更多人心中。現在,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經突破1.4萬隻,在黃河兩岸、長江之畔、黃海灘涂,魚翔淺底、鳥獸歡鳴的壯美圖景正徐徐鋪展。
生態保護是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國一直十分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除了麋鹿,大熊貓、朱鹮、蘇鐵等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些成功實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更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貢獻了中國方案。目前,980種動物、455種植物列入2021年發布的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未來,我國將繼續加強物種保護的科學研究,深入推進科學普及,不斷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機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人類與生物多樣性之間存在著共生共榮的內在聯系,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各方應協同發力,共同守護生物多樣性,守護好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作者:孟玉萍、白加德,分別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高級經濟師,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