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寧
2025年08月27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專家視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視與堅定決心,為推動兩者融合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遵循。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活水,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落地載體。唯有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二者融合,才能持續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筑牢堅實基礎。
擘畫系統之謀,破除機制之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必須以系統思維擘畫頂層設計,以全局視野優化資源配置。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統籌科技力量布局,融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資本等多元主體,打通創新要素流動的“堵點”,消除高效配置的“斷點”。夯實基礎研究,勇闖前沿技術,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建設引領型國家實驗室,打造高水平技術創新中心,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貫通從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從技術攻關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通道,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和協同聯動,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制度化、可持續的堅實保障。
強化企業之位,提升產業之能。突出企業主體,提升產業承接能力,是實現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企業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關鍵樞紐,直接面向市場,敏銳感知技術瓶頸與產業脈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必須激發企業內生動力,釋放企業創新活力。完善鼓勵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前沿探索的政策體系,活用稅收優惠、研發加計扣除等政策工具﹔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牽頭構建創新聯合體以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積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實力,助力制造業朝著高端、智能、綠色的方向轉型升級﹔加快傳統產業技改和數字化升級,真正讓企業在創新大潮中“當主力、唱主角”,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強大支撐。
筑牢人才之基,優育創新之壤。夯實人才基礎,優化創新發展生態,是實現深度融合的關鍵支撐。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要緊密貼合國家重大戰略規劃以及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改良優化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任用人才的相關機制,孕育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准的創新團隊。加強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建設,推動科教融匯、深化產教融合,聯合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師與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與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切實提高科研人員收益比例,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引導更多青年才俊投身科技報國、實業興邦的偉大實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
把握時代之脈,構筑競爭優勢。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僅是順應時代浪潮的必然抉擇,更是塑造國家競爭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充分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優化創新資源配置,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真正轉化為產業創新的“最大增量”,確保產業根基穩如磐石,創新動能澎湃不息,助推我國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動力。
(作者:劉江寧,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