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發揮民營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獨特優勢

尹志超

2025年08月28日08:34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發揮民營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獨特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廣大民營企業需搶抓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機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激發產業活力,增強發展韌性,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並且具有獨特優勢。

廣大民營企業天然具有明確的市場導向,始終以滿足市場需求、追求利潤增長為重要目標,對技術迭代變革和消費趨勢變化具有敏銳的感知力,憑借靈活的市場機制和創新活力,不斷打磨產品、提升服務,始終處於科技創新和市場發展前沿。一方面,民營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決策機制相對靈活。高效的決策體系有利於快速捕捉市場信號並及時做出應對策略。在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市場變化時,民營企業能夠展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和行動力,在短時間內完成業務布局和技術調整,搶佔新興領域發展先機。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具備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通過股權激勵、員工持股、項目分紅等多元化方式,很多企業不僅提高了員工的參與感與歸屬感,而且有效激發科技人才的創造力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家普遍具備強烈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意願。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領域,他們勇於探索、敢於投入。無論是AI醫療、智能制造,還是綠色低碳、新能源賽道,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都已成為推動前沿技術成果落地和商業化的重要力量。正是由於這些重要特質,民營企業不僅在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中扮演著主力軍角色,而且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進入新時代,我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持續迸發,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澎湃動能。2012年以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80%。2024年,民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特別是近年來,民營企業聚力自主創新,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經濟等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例如,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通過開源模式、算法優化,加快追趕全球最先進人工智能大模型﹔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展現了中國電影工業技術的突破,激發了社會對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高度關注﹔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頻頻出圈,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受到空前關注。在新模式方面,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載體。移動支付、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等迅猛發展,一大批民營企業有所作為,深刻改變了產業運行方式與家庭消費習慣。各地也在積極打造有利於民營企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生態。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集聚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產業科技創新生態日益優化﹔杭州依托數字經濟領域先發優勢培育世界級科技企業,帶動了一大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快速成長。可以說,著眼於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的廣泛實踐已經取得諸多有益成果,民營企業自身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亦持續提升。

民營經濟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理應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發揮更大作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找准重點,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發展動能,切實發揮民營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獨特優勢。

一是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加大對民營經濟支持力度,引導民間資本更多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釋放投資活力。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兩重”建設、“兩新”工作,提升其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參與度。

二是破解融資難題,打造多元化融資體系。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要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體系,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推動注冊制改革走深走實,提升科創板、創業板服務民營企業的能力。鼓勵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同時,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評價和風險分擔機制,降低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貸款的顧慮。

三是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強頂層設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不同類型的企業差異化成長,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充分用好企業“一頭連著科技創新,一頭連著產業發展”的作用。特別是要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支持其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完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引導科研成果在民營企業轉化落地。同時,強化區域創新協同,推動建設科技園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載體,為民營企業提供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支持,打造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沃土。

此外,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需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完善企業創新容錯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犯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的行為,營造公平競爭、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廣大民營企業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多作貢獻。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