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杰
2025年08月29日08:26 來源:經濟日報222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中多篇著作對此進行深刻論述。其中,既有對建設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也有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不斷以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的系統謀劃。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設立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開放平台,正有序推動海南自貿港按時封關運作,積極打造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兩國雙園”等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2013年以來先后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累計向全國復制推廣456項制度創新成果,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佔全國20%左右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貿易,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作用。同時,高水平開放的務實成效體現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我國外貿外資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超2億人,其中8000多萬為農民工,東南亞熱帶水果等受到國內市場歡迎,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艱巨,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有助於完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促進深層次改革。2023年以來,首批自貿試驗區試點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上海自貿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先行先試取得積極成效,先后共復制推廣107項措施,涉及貿易投資、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環境標准等諸多領域的深層次改革問題。同時,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向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人才、技術、數據等高端要素資源轉變。通過貿易、投資、資金流動、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自由便利以及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等,集聚全球范圍內的要素資源,並通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貨物貿易規模已連續8年全球第一﹔服務貿易突破1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近3萬億美元,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34.6%﹔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13年位居全球前三,連續9年佔全球份額超過10%。這些亮眼的數字,正是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體現,也是高水平開放更好服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佐証。
我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單邊開放,給予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功舉辦7屆進口博覽會,多途徑推動世界共享中國大市場機遇。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為全球市場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分別下降超過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中國貢獻。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建成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標志性項目,實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項目,為當地創造稅收、拉動就業,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我國以自貿區(港)為平台推進自主開放、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的改革探索與發展實踐,為全球經貿合作和經濟發展注入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應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效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