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許召元

2025年08月29日08:26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中多篇著作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深刻論述。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提供科學有效的制度保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改革課題。

近年來,我國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新三樣”、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產業快速發展,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同時,也面臨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新任務和新要求。相較於傳統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不同的內在要求,不能延續技術跟隨和低水平競爭的做法,要避免形成高技術但低效益、低附加值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未來產業發展高度依賴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如果創新資源分散化、碎片化將損害創新的溢出效應。為此,需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因地制宜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促進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和品牌化升級,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很多傳統產業是攸關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行業,是人民群眾消費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升級的重點所在。多數傳統產業都有很大升級空間,應加大對傳統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傳統產業綠色發展標准,推動綠色降碳關鍵領域重點行業提檔升級。增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等維護市場秩序,加快培育知名品牌。

通過市場機制加速優勝劣汰和資源重組,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一大批新興產業孕育成長,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其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23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5.3萬個,較2013年的2.7萬家增長近1倍﹔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較2013年的11.6萬億元增長近1倍。但也有些新興產業尚面臨企業良莠不齊、低水平價格競爭和內卷嚴重的問題,需要引導低效率企業及時退出市場,恢復正常的行業競爭態勢。與未來產業可進行前瞻布局不同,很多新興產業已獲得普遍發展,應依靠市場機制而不是行政手段實現優勝劣汰。例如,及時提高產品質量和環保標准,在政府採購、“兩新”等政策中明確支持優質供給的方向,優化地區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實現因地制宜發展。

高層次謀劃布局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產業先導區,因地制宜發展未來產業。未來產業的技術和商業化模式尚不成熟,既有很大發展空間也存在較強不確定性,需集中資源、強化長期資金支持以增強顛覆性創新能力。還要看到,一些地方受未來產業發展前景吸引,易引發不顧自身條件一哄而上的沖動,應進行前瞻部署,以引導相關資源向重點地區集聚,避免分散發展。例如,2024年底,中央空管委明確在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6個城市開展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發展試點,將600米以下空間的飛行管理權下放給地方政府。這樣,相關低空經濟創新資源、上下游產業鏈和資金會更易向這些城市集聚。與產業布局相對應,相關科研創新力量特別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應進行重點部署,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