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做好城市更新的能源文章

2025年08月30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做好城市更新的能源文章

城市更新,不是物理空間的簡單翻新,而是以系統性思維重塑城市功能。在能源領域,意味著安全保障、綠色轉型等多重目標。

今年以來,“城市更新”成為多地發展關鍵詞。從老舊小區改造到地下管網升級,從城中村改造到韌性城市建設,各地紛紛加快行動,釋放出以更新帶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預計未來5年,我國將改造近60萬公裡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投資規模預計超4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更新行動,不僅關乎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更與重構城市能源系統緊密關聯。

能源,是城市正常運轉的底層支撐,關系千家萬戶冷暖安居,影響千行百業發展方向。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既要夯實“看不見”的管網基礎,也要重構“用得起”“用得好”的能源供給體系。這一發展方向,已在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得以明確——會議提出,要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2024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7%,常住人口超過9.4億人。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電力、燃氣、熱力等城市終端用能需求快速增長。與之相伴的,是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所帶來的碳排放壓力和生態環境挑戰。一些城市高峰負荷創新高,電力緊張、“氣荒”等問題階段性出現,顯露出城市能源體系在應對極端天氣和復雜場景中的脆弱性。

從結構上看,盡管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持續提升,但在多數城市,煤電、天然氣仍是供能主力。部分火電機組頻繁調峰,導致效率降低、煤耗難降等問題,綠色低碳目標推進仍面臨一定約束。此外,城市能源基礎設施薄弱、結構單一、韌性不足等問題仍困擾著部分城市發展,地下能源管網布局交錯、年久失修,供熱、供氣系統存在安全隱患,面臨突發事故風險。在提升智能化、數據化水平方面,一些城市處於初級階段,難以實現能源運行的全域可視、動態調度和精准響應。

城市更新,不是物理空間的簡單翻新,而是以系統性思維重塑城市功能的過程。尤其在能源領域,更新意味著安全保障、綠色轉型、智能提升等多重目標的疊加。

一方面,能源基礎設施改造需全面提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列為建設韌性城市的重要抓手,意在補上城市安全短板。這不僅包括傳統的電力、燃氣、供熱系統,還應涵蓋多網融合、智能調度等技術平台建設,實現“看得見、調得動、保得住”的能源運行體系。

另一方面,綠色低碳理念要融入城市更新全過程。推進分布式光伏、地熱、生物質能在社區、園區的本地化布局,打造“源—網—荷—儲”協同的新型城市能源生態。通過建設零碳園區、零碳建筑等,推動能源消費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轉變,重塑城市的綠色底色。

城市能源未來的演進方向,離不開技術賦能。推動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是破解城市用能難題、提升運行效率的關鍵突破口。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城市能源管理各環節,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和城市級能源大腦平台,實現從“粗放調配”向“精細運行”轉變,從“應急補救”向“主動預警”轉變。鼓勵在工業園區、交通樞紐、公共建筑等場景試點虛擬電廠、智能微網等新模式,為城市能源供需平衡提供支持。

政策機制也需同步發力。推動綠色能源項目納入城市更新整體規劃,完善綠電交易市場機制,探索分布式綠電就地消納的財稅支持政策。建立綠色建筑能耗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引導企業、居民參與綠色用能、綠色生活,推動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低碳氛圍。

無論是夯實管網安全,還是推動綠色能源布局,無論是提升系統韌性,還是實現智能調度,城市能源更新都將成為推動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驅動力。以更新促轉型、以轉型提質量,城市能源不僅要更安全,也要更綠色、更智慧。

(作者分別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黃瑾、宋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