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人工智能助力農業綠色轉型

李想

2025年09月01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光明時評】人工智能助力農業綠色轉型

【光明時評】

8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其中提出,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加快人工智能驅動的育種體系創新,支持種植、養殖等農業領域智能應用。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提高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決策、控制、作業等能力,強化農機農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當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伴隨著資源節約保育、生態環境安全、綠色產品供給與生活富裕美好的指標全面進步,我國農業正加快邁入綠色、協調、可持續的新階段。在這一系統性躍遷背后,除了制度設計、政策引導的穩步推進,更值得關注的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正悄然重塑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范式。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系統和多目標協同的生產需求,人工智能的“智能調控力”正在成為推動農業綠色化發展的關鍵變量。

農業綠色轉型不是簡單地少用一點化肥、少打一次農藥,而是一個跨越“資源節約—生態安全—產業升級”多維目標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國已累計認証綠色農產品超過8.2萬項,水肥一體化施用面積逾1.7億畝,主要農作物病虫害綠色防控面積達13.8億畝次。在北京延慶區,依托低空無人機實現果蔬植保與智慧運輸,提升種植效率與綠色監管水平﹔在河北邯鄲曲周縣,精准的數據分析和智能農機,助力鹽鹼地實現了噸半糧產值﹔在安徽鳳陽地區,推進秸稈還田與智能化資源利用,構建農業廢棄物的閉環管理體系。這些案例都在說明:不局限於“少施肥”“多輪作”等傳統方式,以大數據、遙感監測、智能分析、模型推理等人工智能技術嵌入農事全過程,能夠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田間地頭的每個環節。

“多目標優化”是農業數智化的綠色優勢。相較於以往人工作業與經驗判斷主導的農業管理方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農業在綠色轉型中最大的優勢,恰恰在於其“多因素、多目標聯合優化”的能力。傳統農業往往難以兼顧高產、節水、提質、環保等多目標,只能依賴單一經驗值或粗放平均策略。而人工智能系統可以融合土壤養分、作物需水需肥模型、天氣預測、遙感影像、歷史農事等多源數據,通過模擬建模、因果推理和動態調整,生成綜合平衡的農事方案。系統不僅告訴農民“施什麼肥”,還能量身定制“在今天這塊田上,應如何灌溉、施肥與管理”。如雲南大理,科研團隊圍繞洱海流域綠色轉型需求,構建了空天地一體智能感知網絡,並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對葡萄、大蒜等作物的水肥響應關系進行建模優化。系統依據地塊位置、實時天氣與作物生長階段,動態生成施肥灌溉策略,實現“畝均節水10%、施肥減量15%、果品糖酸比穩定提升”的綠色協同調控。農業真正實現了“一地一策、一日一策”。這意味著,從過去“千田一方略”走向“千田千方略”,綠色農業成為一種可以標准化、數字化、自動化執行的現實路徑。

要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能力,仍需強化多維支撐。一方面,綠色農業本身是高度耦合的復雜系統工程,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入依賴跨學科、跨場景的聯合技術攻關,尤其在作物模型、感知設備與農機設施之間須實現深度協同﹔另一方面,智能技術“下田”更須培養既懂農業又通人工智能的復合型人才,打通“最后一公裡”。同時,政策引導亦不可或缺,通過財政支持、標准制定與推廣機制,可構建“綠色+智能”協同發展的制度環境。

綠色,是中國農業現代化最本質的底色。如今,人工智能正為這抹綠色注入更精准、更智慧、更系統的動能。我們相信,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和環境的日益完善,綠色農業將成為路徑清晰、方法明確、人人可及的現實選擇。

(作者:李想,系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