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
2025年09月02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222
【晨曦走筆】
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日子裡,回望先烈用熱血鑄就的家國記憶,細數當下青年的成長故事,我們便會發現:“家國情懷”從來不是博物館裡靜置的展品,而是流淌在一代代人血脈中的精神基因,更是青年在職業選擇中錨定方向、在日常奮斗中積蓄力量、在時代浪潮中努力前行的行動指南。如今,越來越多青年以“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實際行動,書寫著“青春該如何不負時代”的答案。
八十年前,先烈們懷著為民族求生存、為國家謀復興的信念,在槍林彈雨中沖鋒、在絕境裡堅守,把個人生死與民族前途緊緊綁定。這份精神穿越時空,至今仍在當代青年心中激蕩共鳴。今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考驗從未缺席——從攻克科技“卡脖子”難題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從守護綠水青山到服務民生福祉,每個領域都是踐行家國情懷的舞台,每一份堅守都是“小我”向“大我”的擁抱。青年們漸漸讀懂“家國”從不是遙遠的詞語,而是祖國需要時,能放下個人小得失、扛起應盡之責﹔是人民期盼時,能跳出個人舒適圈、付出真心努力。其實,踐行家國情懷從無固定模式。在不同人生賽道上,當代青年正用各自的方式,尋找“小我”與“大我”的交匯點,讓個人成長的腳步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不必說隻有奔赴遠方才算奉獻,也不必說隻有驚天動地才算擔當——扎根崗位的堅持、勇於創新的嘗試、默默付出的善意,都是家國情懷鮮活的注腳。
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有青年把“小我”的職業理想種進了鄉土大地。他們有的鑽研農業技術,幫鄉親們解決作物病虫害難題,讓糧食產量再上一個台階﹔有的探索鄉村旅游,把閑置的老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助力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有人搭建農產品銷售平台,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讓好特產賣出好價錢。他們不追求一夜成名,隻在乎實實在在幫到鄉親﹔不糾結個人得失,隻關心鄉村能不能越來越好。在他們眼裡,自己的成長與鄉村的發展緊緊相連,“小我”的價值,就體現在讓更多農民過上好日子的“大我”目標裡。
在科技創新的實驗室裡,有青年把“小我”的專業追求融入了科技強國的征程。他們面對“卡脖子”技術難題,不畏懼、不退縮,有人專注於芯片研發,為突破技術封鎖熬夜攻關﹔有人投身新能源研究,為實現“雙碳”目標反復試驗﹔有人深耕人工智能領域,讓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他們不抱怨科研之路苦,隻覺得能為國家做點事值﹔不糾結短期回報少,隻看重技術突破帶來的意義。在他們心中,個人的專業理想與國家的科技實力息息相關,“小我”的努力,就是為科技強國的“大我”夢想添磚加瓦。
在社會服務的一線,有青年把“小我”的愛心善意融進實踐、暖進人心。他們活躍在社區鄰裡間,幫老人解決智能設備使用難題,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他們堅守在公益崗位上,參與災害救援、推動環境保護、幫助弱勢群體﹔他們奔走在志願服務中,用耐心和細心,把溫暖送到需要的人身邊。他們不圖名利回報,隻享受幫助別人后的踏實﹔不追求轟轟烈烈,隻堅持點點滴滴的付出。在他們看來,個人的小小善舉能匯聚成社會的大溫暖,“小我”的微光,也能溫暖“大我”的美好未來。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建設科技強國、推進鄉村振興、傳承優秀文化、守護社會民生等每一項任務都迫切需要青年參與。如今,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不僅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讓青年們明白:今天的歲月靜好,是先烈們用熱血換來的﹔明天的強國夢想,需要我們用奮斗去實現。
真切希望青年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准“小我”與“大我”的定位,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祖國發展的壯闊洪流。當越來越多青年能做到這一點,“把小我融入大我”成為青年的自覺選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一步步變為現實。這,就是新時代青年對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青春最美的詮釋。
(作者:張震,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