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言
2025年09月02日08:23 來源:經濟日報222
9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從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的高度出發,科學把握當今世界發展大勢,順應國際關系實踐客觀要求,為改革和優化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全球治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幾百年來從無到有、由小及大,逐步塑造了今天的國際秩序。80年前,中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同各國一道創立了聯合國。80年來,在以聯合國為主體、涉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廣泛領域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下,人類社會進入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成果最豐富的歷史階段。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世界格局在不斷變化。全球治理體系也必須與世界格局的演進相適配,以進步的理念回應時代呼聲,以發展的姿態補齊治理短板。
今天的世界,呈現出多重新特征。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化,世界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復雜,從恐怖主義到重大傳染性疾病,從地緣沖突到環境危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解決所有問題。另一方面,世界加速走向多極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南方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追求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及獨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呼聲和訴求高漲。
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下,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橫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回潮,嚴重沖擊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公然挑戰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個別國家阻撓國際機構改革進程,試圖壟斷全球治理話語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國際機構運行效率、應急反應能力和工作透明度有待提高。
面對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全球治理該何去何從?退回到你輸我贏的“叢林狀態”,是開歷史倒車,不符合人類共同利益。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維護國際法治權威、提升多邊機制效能、彌補國際治理赤字,才是正確方向。
以聯合國為主體的全球治理體系,是國際社會發展的支柱,是增進人類福祉的基石,需要的是維護,不是破壞﹔是改革,不是另起爐灶。
新時代中國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弘揚真正的多邊主義,主張世界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由各國共同分享,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中國提出並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全球治理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后,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也是新時代中國為推動完善全球治理作出的又一重大歷史貢獻。
全球治理倡議源自中國,惠澤世界。中國一直堅定奉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把自身發展置於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發展大格局中,與世界深度交融、命運與共。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堅持各國不管處於何種政治體制、地域環境、發展階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在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過程中,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共同完善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倡議根植歷史,面向未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秉持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一直有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和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更加緊密聯系世界的中國,以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的大國擔當,關注人類前途命運。中國推動完善全球治理,追求的絕非一國之利益,而是一個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國,對時代之變和世界期待的積極回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以巨大勇氣和歷史擔當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對這一歷史性勝利最好的紀念。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發出關乎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的時代強音,映照現實、昭示未來。
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雲集天津,全球目光聚焦海河之畔,國際社會也在用行動表達這樣的共識:完善全球治理是人心所向,推動合作共贏是歷史大勢,中國則是推動時代潮流滾滾向前的中堅力量。
縱使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人類社會也決不會退至強權政治至上的無序狀態。縱使局部沖突與地緣博弈時有發生,國際秩序也決不會倒回叢林法則主導的舊時代。大道不孤,眾行致遠。只要各國攜手同行,共同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就一定能夠為人類社會開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