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

洪曉楠

2025年09月02日08:52    222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是新時代中國城市發展的核心方向,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新時代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如果說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宣言。那麼,今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特別是明確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就是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就成為中國城市現代化的世界宣言。

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是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現代化,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新路子,也必須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創新是城市活力之源、發展之基。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第一次將“創新”置於中國城市發展多維目標的首位,這不僅標志著城市發展思路和范式的戰略轉變,更彰顯了以創新驅動城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創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對其他區域具有高端輻射與引領作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深度重構,新質生產力加速孕育,城市作為創新活動的主要載體和創新人才的集聚高地,要不斷加強科技與產業協同布局,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

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宜居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系統觀念,強調人文關懷,統籌發展與安全、活力與秩序等關系,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堅持人口、產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加強住房保障、交通出行、教育醫療等民生建設,統籌優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及城市空間布局。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要堅持以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統籌謀劃實施一批高質量項目,加快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建設從基本保障向品質服務提升,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牢牢兜住民生底線,讓市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在安穩中安居、在宜居中樂業,真正使城市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載體,美麗中國建設內在地要求美麗城市建設,美麗城市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不只是鋼筋水泥的森林,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體。建設美麗城市,必須“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採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要堅持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基底,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加快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打造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美麗大連。

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韌性之城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必須尊重城市發展客觀規律,把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目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作為城市“毛細血管”,地下管線關系著城市健康與民生福祉,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基礎設施,也是現代城市治理的重點。要聚焦管理、技術、生產、制度等多方面,以“平安城市”“海綿城市”“智慧防災”等為抓手,通過高位統籌、系統治理、分類施策、分層應對等舉措,將韌性思維、安全思維、系統思維貫穿城市韌性治理的全過程。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構建並完善城市安全保障和應急管理體系,在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同時,提升城市應對風險的抵抗力、適應力和恢復力,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

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承載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文明是城市的靈魂,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底蘊,賦予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城,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協同聯動,將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基層治理、日常生活等,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進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塑造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構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間,彰顯城市的品位和底蘊。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讓城市發展“見物”更要“見人”,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要著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強市。

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智慧城市的目標是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依法治市,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堅持“以繡花功夫”管好城市,要善用科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要在保障數據安全、維護公平正義的前提下,合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以數據驅動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積極布局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管理科技水平,實現技術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破解“城市病”“大城市病”,實現“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杆。

現代化人民城市涵蓋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這些方面相互支撐、協同促進,形成系統性目標布局,其核心維度與“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主要任務高度契合,構成多維路徑支撐結構。這就要求我們運用系統思維、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各環節有機銜接、相互賦能,凝聚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就大連來說,必須立足東北亞找准城市定位,不斷增強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統籌好中心城區和新城區、都市組團、大連灣和金州灣沿海區域等規劃建設,促進城市空間更加集約緊湊、功能復合、低碳高效,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准。”衡量城市建設的成效,最終要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與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3&ZD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大連日報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