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光 高躍群
2025年09月04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222
這次閱兵,是人民軍隊奮進建軍百年的嶄新亮相,所有受閱武器裝備都是國產現役主戰裝備,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既有戰略打擊力量,也有戰役戰術先進裝備,還有與未來戰爭形態相匹配的新質力量,充分體現了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體現了打贏未來戰爭的體系作戰能力、新域新質戰力和戰略威懾實力,昭示了人民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底氣。
盤點這次閱兵的武器裝備,從坦克、艦載機、殲擊機到陸上、海上、空中系列無人智能和反無人裝備,再到網電作戰等新型力量,一個“新”字貫穿其中,新型、新域、新質、新銳,基本涵蓋指揮控制、偵察預警、防空反導、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各類型力量,彰顯了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取得的巨大成績。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既是大勢所趨,更是強軍勝戰的必然選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軍事革命日新月異,戰略高新技術群體迸發,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搶佔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培育戰斗力新的增長點。必須把國防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運用力,緊跟科技強國建設進程,深入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推動新質生產力同新質戰斗力的高效融合、雙向拉動,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注入強大動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對我軍新質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
科技自立自強是應對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的制勝之道。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靠進口武器裝備是靠不住的,走引進仿制的路子是走不遠的。這次受閱的武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比較高,傳遞的信號也很明確,戰場需要什麼,自主創新就指向哪裡。100%國產裝備是“科技自強”的答案,殲-35的亮相是未來戰爭“艦載隱身”的答案,新型無人機、定向能武器、電子干擾系統等是“新域新質”的答案,無人機方隊的集群展示顯示了我軍在智能作戰領域的技術領先。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戰略基點,加強前瞻謀劃設計、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隻有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才能形成獨特的軍事科技優勢,保障軍事發展主動權、未來戰爭制勝權。
這次閱兵,裝備方隊按照實戰化聯合編組,編陸上作戰群、海上作戰群、防空反導群、信息作戰群、無人作戰群、后裝保障群、戰略打擊群,展示我軍體系作戰能力,凸顯武器裝備由內到外的換代升級。空中梯隊按照模塊化、體系化編組,基本涵蓋我軍現役主戰機型的預警指揮機、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等,打擊精度更高,戰場適應性更強,作戰效能更大。
武器裝備是人的智慧和能力的物化,但人是決定性因素的主體地位沒有改變,人的因素更直接地影響著戰爭態勢。隨著我軍新裝備列裝的速度越來越快、型號越來越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人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隻有讓科學技術打頭陣,增強廣大官兵的科技素養,讓他們更快掌握先進武器裝備技術性能和作戰運用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斷把科技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作戰優勢,拓展戰略威懾空間和戰爭制勝手段。
從新中國開國大典的“萬國牌”裝備,到今日清一色的新型武器裝備﹔從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到部分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中國軍隊走過的科技自主創新之路,見証了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復興。征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必須深度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統籌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先期技術開發和綜合集成,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斗力增長極。著眼智能化條件下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高度重視人的因素,加快從理論突破到技術創新應用的有機銜接。發揮軍事需求牽引作用,前瞻高超聲速和精確打擊武器托底制衡、全域無人智能裝備廣泛使用、新一代數字和人工智能武器化應用、網絡空間和電子對抗手段創新運用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
(作者:馬建光 高躍群,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