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論壇每日推薦(5篇)

2025年09月04日08:46    來源:人民論壇網222

筑牢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長蘇敬勤

人工智能時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作用日益凸顯。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各種可能性進行不斷試錯和探索,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重大原創技術突破的探測器﹔作為“中心—外圍”產業網絡中的關鍵“連接節點”,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度嵌入新興產業,是產業升級的“加速器”﹔善於利用數智技術,發展柔性制造,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敏捷性和韌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是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的“穩定器”﹔在原創研發、成果轉化和生態整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創新生態的“連接器”﹔在維護科技安全、產業安全乃至國家總體安全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全“助力器”。

應充分認識到,在人工智能與數字化主導的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為產業生態重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圍繞科研成果轉化需求,構建集技術驗証、應用場景模擬、工程化驗証和商業模式驗証於一體的創新基礎設施,幫助科研人員驗証創新成果的可行性,挖掘產品的應用和商業潛力,提升技術從“實驗室配方”走向“商業化產品”的成功率。積極培育和引入耐心資本,鼓勵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協同,形成長期可持續投資格局。發揮產業投資機構了解和掌握產業發展規律的作用,充分利用其資金和產業網絡的優勢,搭建與大型企業的合作機制,通過聯合開發、場景開放、訂單預購等方式,以產促融、產融協同,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作者簡介

蘇敬勤,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長,大連理工大學科技產業創新與創業省級研究基地主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

以中國式現代化賦能經濟全球化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李丹

現代化與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種維度,現代化是發展在時間維度上的推進,經濟全球化是發展在空間維度上的拓展。人類社會發展既需要不斷超越自我實現進步,也需要不斷縮小差距實現大同。

中國式現代化是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前進的,並不斷為經濟全球化注入穩定性、建設性和正能量。 作為擁有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最具潛力市場的經濟體,中國通過堅持擴大對外開放、 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關稅、實施簽証優惠政策、促進人員往來等系列舉措,不斷發揮超大規模市場效應,為經濟全球化開辟廣闊市場空間和良好合作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模式的超越,是對現代化理論的創新,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塑造,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注入文明互鑒基因。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人類共同價值,其實現方式是互利合作、和衷共濟,追求目標是立己達人、廣濟天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基因是中國的,在基於中國、立足中國的同時,又面向世界、造福世界。(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作者簡介

李丹,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廈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圍繞全球化與全球治理、中國外交與文化交流、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發表論文70余篇,出版專著2部。

堅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北戴河校區主任蔡志強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黨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深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到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功能日趨完善,優勢日益凸顯:構建黨內監督體系,形成“五位一體”工作格局﹔完善專責監督體系,促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規范權力運行。

堅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必須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黨的自我革命破解監督難題,強化黨的全面領導,統合各類監督主體,推動建構功能上相互協調、程序上相互銜接、工作上相互配合的科學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制度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其一,圍繞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重點,推動監督進一步聚焦聚力、增強效能﹔其二,推進黨和國家監督制度建設,保障監督權威﹔其三,完善一體推進“三不腐”體制機制,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其四,把握風腐交織規律,推進風腐同查同治。(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蔡志強,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北戴河校區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執政黨建設研究、社會危機治理、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

扎實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黃賾琳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市場一體化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長三角一體化包含關聯商品和關聯要素的市場整合統一,其一體化擴容促進區域內交通、產業、科技、環保等領域協同發展,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織與融通,市場一體化在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隻有市場與政府的緊密配合和相互促進,才能不斷推進和深化區域經濟合作與一體化發展,為要素自由流動創造更加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各地政府需協同編撰跨區域發展綱要及配套實施方案,構建高效協同的產業布局體系。科學界定各城市在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的功能角色,構建差異化分工與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模式,全面提升資源整合效能。努力打破商品流動市場隱性壁壘,有序開展產業布局與產業分工,加快推進產權市場化改革,有效推動金融領域協同改革與互聯互通,逐步完善一體化框架下市場規則體系,協同構建跨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協同發揮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的作用,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發揮長三角市場一體化示范作用。(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黃賾琳,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區域經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關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發展的前沿研究。

依法促進和保障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山西師范大學社會學與法學學院教授李志剛

平等保護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堅強的保障。回顧改革開放后的立法史可以看出,我國對企業主體、行為和權利的立法,經歷了一個由基於所有制差異的“身份立法”逐步走向“去身份差異”的平等立法過程。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經歷了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並在民商事立法中得以突出體現。

民營企業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法律地位變化的過程,是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推進,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營經濟立法模式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台,以法律手段保障民營經濟發展,對於優化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細化民營經濟的法治保障,具有裡程碑意義。這一法律的貫徹實施,必將為我國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供堅實保障,營造良好環境。(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李志剛,山西師范大學社會學與法學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法、合同法、金融法、法經濟學。

(2025年9月4日推薦,閱讀全文可至人民論壇網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