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222
“十五五”人才發展規劃:以深化改革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 孫銳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縱深突破的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大國之間關於人才爭奪、人才制度和人才發展治理體系的較量將更趨白熱化。“十四五”時期,以人才引領發展、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我們黨立足新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五年來,我國人才工作主動對接產業升級需求,在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促進人才集群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時期,恰好處於“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中期階段”。面對新變化新挑戰新要求,我們要著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構建一流人才主導的卓越創新體系,重構專業型事業單位底層管理運行邏輯,推進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改革試點,實施更加開放的國際人才制度創新,完善新質生產力人才開發保障體系。(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6期)
作者簡介
孫銳,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人才戰略與政策。主要著作有《建設新時代人才強國——面向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工作研究》《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總體布局與實踐路徑》等。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任琳
近年來,金磚國家規模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加入,或與金磚國家展開合作。金磚國家擴容標志著全球南方力量的不斷匯集,折射出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強烈意願。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關鍵力量。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不僅有助於實現產業升級、突破技術壁壘,而且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國際公共產品。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以平等互利為原則,通過內部技術交流與市場融合,積極構建以智能經濟為核心的合作生態,為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擴容后的“大金磚”擁有更強的基礎科研能力、更豐富的技術應用場景,可進一步交流數字治理經驗、共建數字基礎設施、拓寬數字消費市場、共享數字發展紅利。金磚國家在凝聚共識、匯聚合力方面拿出更大作為、展現責任擔當,將有利於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高效有序的方向發展。(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4期)
作者簡介
任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組織與國際談判、區域治理與全球治理。主要代表作有《反思全球治理:安全、權力與制度》《全球治理:背景、實踐與平台》等。
以筑牢經濟基本面根基引領資本市場穩健發展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張輝
當前,我國經濟呈現韌性特征:國內先進生產要素競相迸發,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結構轉型取得進展,結構紅利持續釋放。我國經濟發展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底氣足,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變,能夠有效支撐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未來,應堅持以進促穩,通過深化科技創新、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推動產業體系升級與生產力布局優化。同時,聚焦消費升級、投資高端化和外貿多元化,進一步釋放結構紅利,增強企業盈利能力與市場信心。資本市場需強化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通過政策協同與改革創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隻有在穩固經濟基本面的同時,持續推進結構調整與創新突破,才能有效應對外部沖擊與內部壓力,確保資本市場長期向好,提振社會發展預期,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繁榮的良性互動,助力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8期)
作者簡介
張輝,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商務部全球價值鏈專家工作組專家。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主要著作有《全球價值鏈下地方產業集群轉型和升級》《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效應和驅動機制》等。
系統全面提升新時代干部改革落實能力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黃新華
抓落實能力是干部干成事的關鍵能力所在,崇尚實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做好從改革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裡”的落地工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人民群眾的切實獲得感。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需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突出重點,更加注重實效,強化主體責任,抓好改革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變成現實,要求干部“會謀劃”“善落實”,能夠由點到面把改革部署高質量地落實到發展實踐之中,以強有力的執行推動改革目標落地生根。應從思想、能力、制度等多維度協同推進,突破深層次梗阻,提高干部改革落實能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可持續支撐。(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9期)
作者簡介
黃新華,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公共經濟與政治學理論(新政治經濟學)等。在《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
沉浸式旅游“圈粉”年輕人的內在邏輯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孫九霞
虛擬現實、全息投影及智能交互技術與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沉浸式演繹、夜游及街區等深受青年消費者青睞的新興文旅項目。沉浸式追求體現了年輕人的消費價值觀,成為其表達“存在之感受”的出口。沉浸式文旅景區的“吸睛效應”和帶動作用,也是城市未來競爭力的儲備。
沉浸式體驗並不是一種飽滿的狀態,體驗之后能夠觸發反思才是最終效果。年輕人在虛擬場景中體驗日常生活中難以觸及的感官刺激,探索個性化的生活與工作節奏,在群體共鳴中感受情感力量,並在自我愉悅的消費趨勢中領悟存在的意義。這一過程還伴隨著主體的文化傳承與主動參與,以及城市的創新發展機會。沉浸式體驗已成為一股消費熱潮,促使大眾重拾想象力、熱愛生活,並激勵其對未來進行深刻反思。(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9期)
作者簡介
孫九霞,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區旅游與社區參與、旅游人類學與社會學、旅游與族群關系、旅游與社會空間等。主要代表作有《傳承與變遷——旅游中的族群與文化》《旅游人類學的社區旅游與社區參與》等。
(2025年9月6日推薦,閱讀全文可至人民論壇網)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