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宋代家禮的修撰及啟迪

李冰

2025年09月07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宋代家禮的修撰及啟迪

   宋代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轉折時期,其文化、制度與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嚴復曾言:“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什九為宋人所造就。”這一評價不僅體現了宋代在科技、經濟上的成就,更凸顯了其在禮制建設上的獨特貢獻。尤其是宋代家禮修撰,既是士大夫階層對唐末五代社會動蕩的反思,也是重建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的重要實踐。家禮的修撰與普及,不僅鞏固了宋代社會的基層治理,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家禮修撰的歷史背景

   唐末五代的社會動蕩與禮制崩壞亟須重建秩序。唐末至五代十國,戰亂頻仍,門閥士族制度遭受重創。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及黃巢起義徹底瓦解了以血緣為核心的宗法體系。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痛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整個社會陷入“成者為賢、敗者為愚”的倫理真空,禮制廢弛,人心渙散。至北宋初年,冠婚喪祭等基本禮儀幾近失傳,民間“火焚水溺,陰陽拘忌”等惡俗盛行,亟須通過禮制重建社會秩序。

   士大夫階層的反思與使命擔當。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宋代士大夫以“修齊治平”為己任,將家禮視為重整宗法、救治人心的關鍵。張載指出:“宗子之法不立,則朝廷無世臣。”他認為,宗法制度的瓦解導致家族離散、社會失序,唯有通過家禮確立“親親、尊尊、長幼有序”的倫理規范,方能實現“家國同構”。為此,大批有遠見的士大夫紛紛加入修撰家禮的行列,杜衍、韓琦、司馬光、呂大防、呂大臨、張載等都積極參與其中。此外,經濟與政治的巨變也為家禮發展提供了契機。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舊有的門閥等級制度難以適應新社會結構,家禮的平民化與實用化成為必然趨勢。

  代表性著作

   兩宋時期產生了幾部代表性家禮著作,為家禮在社會的實施推廣打下堅實基礎。北宋社會已經由前朝的士族、庶族隔離發展至士庶通婚,禮制也從“禮不下庶人”逐漸發展至“禮下庶人”。這時期的家禮修撰主要是建章立制以適應時代發展。司馬光修撰《書儀》時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他以《儀禮》為藍本,簡化禮儀程式,對原來流行於士族之間的傳統禮儀做了很多調整和簡省,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家禮體系,使之更加適用於士庶家庭。《書儀》還創造性地以“影堂制度”代替原來的家廟制度,將祭祀場所從廟堂延伸至民間,強化了家族凝聚力。朱熹對此予以高度評價,認為“二程與橫渠多是古禮,溫公則大概本《儀禮》,而參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溫公較穩,其中與古不甚遠,是七八分好。”

   南宋時期,朱熹的《家禮》和呂祖謙的《家范》,對復雜繁冗的婚、喪、祭三禮的主要儀節做了大量的簡化,相較《書儀》更切近實用。《家禮》更被譽為家禮發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它秉持“禮隨俗變”和“高而不難,近而不迫”的原則,借鑒了呂祖謙《家范》強調宗法實踐以維護家族倫理秩序的方法,設計的冠婚喪祭流程兼顧禮義與實用性,使普通家庭也易於掌握,特別是它在《書儀》“影堂制度”基礎上開創的“祠堂制度”,不僅簡化了祭器規格,而且把祠堂祭祖制度化,實現了士大夫“敬宗收族之意”“報本反始之心”的追求,解決了宗法傳承演變和收族實踐中的核心問題。

   兩宋時期以《書儀》《家禮》《家范》為代表的家禮文本,不僅適應時代需求,更是引導時代風尚之作,也使家禮成了敬宗睦族、敦風化俗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朱熹《家禮》,到了明清時期更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循的家禮范本。

  宋代家禮的社會功能

   針對當時社會狀況,宋代士大夫精心修撰的家禮實際履行了三個方面的功能:

   一是宗法制度的民間化。宋代家禮的核心在於重建宗法體系,通過確立嫡長子繼承制、規范祭祀禮儀,家禮將原本屬於貴族的宗法制度平民化。朱熹設計的“祠堂制度”,使每個家族都能以祭祀增進血緣認同,達到敬宗收族、敦親睦族目的。這種“小宗法”模式,既彌補了門閥士族消亡后的權力真空,也為中央集權提供了穩定基礎。

   二是重塑社會倫理秩序。宋代家禮通過具體儀式強化倫理觀念。例如,冠禮象征成人責任,婚禮強調“夫婦有別”,喪禮、祭禮體現“慎終追遠”。歐陽修指出,五代亂世“風俗日壞,入於偷薄”,而家禮的推行使“人人各知本分”,遏制了道德滑坡。司馬光在《書儀》中還融入“勤儉”“孝悌”等訓誡,將禮儀實踐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使得禮儀具有了教化功能。

   三是社會整合與國家治理功能。宋代家禮不僅是家族規范,更成為國家治理的延伸。比如太常博士顏復等上奏《乞詳議五禮以教民》建議修撰“民庶所守”的“士民五禮”,主張將家禮推廣至郡縣,以“緩驅以令,使樂而不駭”。這種“禮法合治”的策略,使中央政令通過家族滲透至基層,緩解了官民矛盾。同時,家禮的普及弱化了佛道儀式對民間的影響,鞏固了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

  宋代家禮修撰的啟迪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社會功能和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當前,如何實現家庭文明建設目標,宋代學者修撰家禮以加強家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給我們很多啟迪。

   首先,增進家庭價值認同。宋代家禮的關鍵是將孝悌、忠信、仁義等儒家倫理,轉化為日常儀式與行為准則,通過冠婚喪祭和日常禮儀,明確父子、夫婦、兄弟等家庭成員的角色、職責,使抽象倫理具體化,並最終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認知。當代家庭文明建設同樣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如友善、誠信、孝敬融入家庭生活之中,以家庭會議、家規家教踐行儀式等禮儀儀式,打造富有時代精神、體現家庭核心價值的儀式化活動。家庭成員通過共同參與這些“家庭之禮”,能更深入地領悟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增強認同感與歸屬感。

   其次,以禮儀行為規范促進家庭和諧與倫理秩序。宋代家禮的“通禮”詳盡規定了家庭成員在各類場合的言行舉止,如日常起居、接待客人、婚喪嫁娶等,目的是減少沖突、維護長幼尊卑的秩序,這些規定雖存在等級色彩,但能夠保証家庭有序運轉、關系融洽。汲取宋代家禮以禮儀規范家庭成員行為、促進親睦家齊的精髓,倡導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商討制定體現平等、尊重、互助原則的家庭公約或行為規范,明確成員的權利、義務和界限,無疑有助於減少矛盾,構建和諧的家庭秩序。同時,借鑒宋代家禮的做法,在當代家庭文明建設中注重日常細節的教養,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成員的禮貌、尊重和責任意識,可以促進家庭文明素養的提升。

   最后,重視家庭作為社會教化“第一課堂”的作用。宋代學者深刻地意識到家庭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家禮是“修齊治平”理念的具體踐行。他們旨在通過家庭內部的良好教化,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成員,進而達成社會的和諧穩定。當前更應突出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家長應自覺肩負“首任老師”的責任,以身作則,將良好的品德、習慣、價值觀通過日常生活和互動傳遞給孩子。宋代家禮的實踐啟示我們,家庭教化重在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培育優良家風。隻有千千萬萬家庭的良好家風,才能夠支撐起全社會的良好風氣,才能以文明家庭建設促進和諧社會構建、提升公民文明程度。

   (作者:李冰,系商丘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