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在峰
2025年09月08日08:56 來源:學習時報222
“城市”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命題之一,雖然馬克思、恩格斯並未形成關於城市理論的系統著作,但他們的城市思想散見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並通過后續學者的系統化闡釋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城市思想的核心要義。那麼,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理解“城市”的?
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城市是生產方式和分工發展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對城市的理解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將城市視為特定社會形態下生產方式和分工發展的產物,並以此為基礎勾勒展現城市文明演進的整體邏輯。城市究其本質是一種定居性的空間形態,從字面理解包含了“城”和“市”兩個概念。在原始氏族社會,受限於家庭內部的自然分工,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商品交換,這一階段城市是由幾個部落通過契約或征服聯合為一個城市而產生的。畜牧業與農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為部落之間的交換和貿易創造了物質基礎,催生出用於交換的固定集市。但不同部落間由於掠奪常發生沖突,出於保護私有財產的需要,“城”的物質形態和抵御外敵功能更加凸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出,“用石牆、城樓、雉堞圍繞著石造或磚造房屋的城市,已經成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中心……也是危險增加和防衛需要增加的標志。”
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推動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形成,產生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並強化了“市”的功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商業依賴於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為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商品交換的頻繁發生,從生產領域分離出專司商品買賣的商人階級,這一變化對城市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其“直接后果就是工場手工業的產生”,並加強了城市在生產上的地域分工。對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闡述,“文明時代鞏固並加強了所有這些已經發生的各次分工……此外它又加上了一個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它創造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隻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基於此,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揭示了城市起源的經濟動因,更闡明了城市作為社會關系載體的本質屬性,為理解城市空間的社會建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框架。
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城市既是文明的中心又是革命的策源地。馬克思親眼目睹了大工業城市從鄉村中脫胎出來並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他看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與鄉村的分離”,進而城市成為文明的中心。資本主義的萌生點和落腳點是城市,作為實現資本最大增殖的生產空間,資本通過“用時間消滅空間”的增殖法則推動生產要素向城市高度集中,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明的,“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下,城市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可以說,資本主義選擇城市作為自己的寄居地,城市也成就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進一步發展。
資本主義城市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變革創造了條件。馬克思曾提出資產階級的統治集中於城市,城市也孕育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成為工人運動的發源地。資本的原始積累摧毀了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的生活空間,將他們驅趕到新的城市空間時便塑造了新的革命主體。因為,“這些大城市的工業和商業發展得最充分,所以這種發展對無產階級造成的后果在這裡也表現得最明顯……在這裡,隻有一個富有的階級和一個貧窮的階級。”恩格斯通過對曼徹斯特的實証調查,揭露了工業化城市中工人群體的非人化生存狀態,在那裡集中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病態”:失業、貧困、疾病、犯罪、住房短缺、環境污染、雇佣童工、道德墮落等等,而資產階級佔據城市外圍的優雅區域,也正是在這種階級差異的城市區分中,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形成了工人階級初步的階級意識。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強調,“工人隨時都發現資產階級把他當做物品、當做自己的財產來對待,就憑這一點,工人也要成為資產階級的敵人”。
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城市是實現城鄉融合而非對立的城市。馬克思將城鄉對立視為“文明史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他看來,“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直至現在。”他闡明了“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樣,是城市鄉村化”。這一論斷揭示了資本主義城市化對傳統城鄉關系結構的顛覆,資產階級在打破封建制度的過程中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但是資產階級最終使鄉村屈服於城市,形成新的城鄉對立格局,這種對立反映著社會分工的異化狀態,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將消滅這種對立。
馬克思、恩格斯曾預言城鄉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的自由與解放的條件。在他們看來,“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但他們同時表明“城鄉之間的對立隻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才能存在”,此時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是因為“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僅僅適用於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階段,這種狀態是一切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一對立狀態也終將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消失,因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恩格斯也強調未來社會將使城市和鄉村從相互敵對的利益共同體變為有機互補的統一體。
馬克思主義對城市的理解在當代中國的實踐中獲得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推動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不僅為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貢獻,更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的城市化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走出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從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到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既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又立足新時代的國情將“城鄉融合”“人民性”等馬克思主義核心思想轉化為系統化的制度創新,為破解全球城市困境、共謀全球城市繁榮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