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文明意涵

毛華兵

2025年09月08日09:04    來源:光明日報222

   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范疇,“共同體”貫穿於社會形態演進的全過程。歷史上,不同文明對共同體內涵的理解各異,現代資本主義文明曾以個人主義和民族國家為中心,一度弱化了共同體在文明進程中的地位。當下,全球性危機和社會原子化傾向日益凸顯出共同體理念的現實價值。因而我們有必要在文明視域下對“共同體”這一范疇進行重新審思。馬克思從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的高度出發,將共同體視為衡量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強調個人隻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文明發展的歷史也表明,每當共同體紐帶斷裂、個人與社會疏離,都會引發新的矛盾與危機。從文明發展全局審視共同體,我們可以發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於克服現代性困境、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關鍵意義。

  

   通過唯物史觀闡明共同體形態的演化邏輯,馬克思提出人類共同體經歷了“自然共同體—虛幻共同體—真實共同體”三種歷史形式。早期的自然共同體根植於血緣、地緣等天然聯系,在氏族、宗法等形態下,個人對共同體具有原始依附性。這種共同體維系著文明初期的基本生存秩序,但由於生產力低下和社會組織局限,個人在其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發展空間,表現出“不自足性”與封閉性。在這一階段,個人的生存依賴於共同體的整體性,個人的發展被傳統的社會關系所束縛。雖然這種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因整體生產力水平低下,只能局限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文明形態。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和階級的分化,自然共同體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虛幻共同體。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和資本取代個人交往成為維系共同體運轉的力量,“貨幣同時直接是現實的共同體”。這種以資本邏輯為紐帶的共同體實際上是顛倒的、虛假的。個人看似獨立卻受制於物的依賴關系,資本編織的“普遍有用性體系”支配著人,掩蓋了真實的人際關系。雖然這種共同體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催生了現代工業文明,但其文明成果卻建立在剝削與不平等的基礎之上,導致人的片面發展、社會分裂與生態危機等困境。對此,馬克思以辯証法揭示出共同體的未來發展方向:當生產力高度發展、交往日益普遍、階級對立和私有制消亡之時,建立在自由人聯合基礎上的共同體將取代舊的資產階級社會。這種新共同體超越了前兩種共同體的局限,既不是依賴自然聯系的被動結合,也不是被資本邏輯扭曲的虛假聯合,而是建立在人的自覺聯合、共同佔有生產資料、自由全面發展基礎上的社會形態。這種新共同體不僅是社會組織的理想形式,也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共產主義文明。

  

   文明並非孤立存在的抽象概念,而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其發展始終依托於特定的共同體形式。馬克思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共同體正是這一矛盾運動的具體載體。共同體與文明的關系表現為:沒有脫離共同體的文明,也沒有缺乏文明支撐的共同體﹔不同歷史階段的共同體形態,決定了文明的性質、內容與發展方向。

   在自然共同體階段,文明表現為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的農耕文明。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分工簡單,文明的發展具有地域性、封閉性和傳統性。共同體內部通過習俗、宗教、宗法制度維持秩序,文明的傳承依賴口耳相傳與經驗積累。盡管這一階段的文明為人類社會奠定了基礎,但其發展速度緩慢,個體的創造性被壓抑,文明的普遍性尚未形成。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虛幻共同體推動了現代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通過機器大生產、全球市場擴張和科技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已成為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主要特征。然而,這種文明的繁榮依賴於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掠奪和市場壟斷。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文明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人的異化、階級對立與殖民擴張。文明的進步與人的片面發展並存,社會的繁榮與個體的苦難同在。雖然資本主義文明具有歷史進步性,但其內在矛盾決定了它無法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

   真實共同體則指向一種新型文明形態——人的全面發展的文明。在這種文明中,生產資料的社會化使得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科學技術的發展服務於人類福祉而非資本增殖﹔全球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生態可持續性成為文明發展的基本原則。這種文明不再以GDP增長為唯一目標,而是以人的自由、尊嚴與幸福為核心價值。它不僅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揚棄,更是對人類歷史文明的超越。

   資本主義現代性在帶來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斷裂。傳統共同體紐帶被市場經濟和民族國家所瓦解,個人從封閉的等級依附中“解放”出來卻陷入新的孤立無援的境地。馬克思深刻批判這種現代性困境:在市民社會中,個人表面上獲得了獨立身份,實際淪為資本增殖的工具,人被異化為追逐利潤的手段。現代社會號稱實現了“自由、平等、博愛”,但這種自由平等具有虛假性,其前提是資本和私有制對人的統治。政治共同體(國家)雖然作為普遍共同體出現,卻無法消除社會分裂,反而將人一分為二——個體在政治上是“公民”,在現實中卻是“私人”,過著“雙重生活”。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互脫節,使國家共同體蛻變為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成為馬克思所謂“虛幻共同體”的典型代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共同體進一步表現出內在顛倒:資本關系編織起全球交往網絡,看似構建了“世界共同體”,實則以物的依賴關系取代了人的真正聯合。普遍交換拆解了舊有人際紐帶,卻未能提供新的價值共同體,隻留下競爭和異化。現代性由此造成個人與共同體的深刻分裂,個體原子化、社會身份迷失,資本邏輯充當虛假的黏合劑。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分裂並非人類社會的常態和終局,而是人類史的“前史”。隻有超越資本主義虛假共同體,才能克服現代性危機,實現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真正和解。

  

   面對現代性所導致的共同體危機,人類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鑒中探索構建真實共同體之路。馬克思主義為此指明了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在為破解資本主義這一虛幻共同體困境提供現實方案。當代中國以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努力構建多維度的真實共同體。在國內,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不是少數人富裕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是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而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不是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而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構建新型共同體的過程——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通過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縮小城鄉與區域差距﹔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國際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互聯互通與全球性挑戰,任何民族和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各民族國家已編織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全球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各國超越傳統的國際關系模式,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多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一理念批判了西方中心主義將自身特殊經驗普遍化的做法,注重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馬克思所闡發的“自由人聯合體”理想獲得了當代實踐的有力支撐。

   真正的文明進步,不在於技術的先進或財富的積累,而在於人本身的發展與解放。隻有在“自由人聯合體”中,個人才能擺脫異化,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隻有在真實共同體中,人類才能超越階級、民族與國家的局限,跨越現代性的斷裂,實現人的解放與文明的躍升。

   (作者:毛華兵,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