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08:39 來源:人民論壇網222
大學何為:胸懷“國之大者” 服務強國建設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榮
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已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大學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更新發展理念,轉變邏輯范式,扎根中國大地,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育更多一流人才,創造更多一流成果,作出更多一流貢獻。
全面提升大學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需要轉變發展觀念,深刻把握大學發展內在的價值邏輯、發展邏輯和治理邏輯之變,以先進理念引領大學高質量發展。這絕非依靠零敲碎打、修修補補可以實現,而是需要一場涉及理念、結構、模式、生態的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變革。大學應當聚焦國家需求,立足區域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有組織的社會服務,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破除影響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學科生態、育人模式、創新體系和開放格局深刻轉型。(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
作者簡介
張榮,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於半導體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是我國最早從事寬禁帶半導體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數十項國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課題。
充分發揮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主力軍作用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徐飛
中國拔尖創新人才已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階段,在規模、學科覆蓋和部分前沿領域實現領跑。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需要構建拔尖創新人才的動力機制、識別遴選機制、評價機制、長周期研究型協同化的培養機制以及數智賦能機制,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培養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引領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多個維度協同發力,構建具有前瞻性的育人機制體系。在成長動力層面,構建以“使命+自驅力”為導向的成長動力機制,這既是對人才成長規律的尊重,也是培養更多引領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針對傳統以分數、成果為核心的評價體系難以捕捉人才的深層創造力的局限,需要轉向以“潛力+興趣”為核心的識別與評價新機制,突破靜態標簽化思維,建立多維度、發展性的人才成長觀測體系。遵循“高中階段激發學習興趣、本科階段夯實綜合基礎和強化科研訓練、研究生階段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規律,探索“高本銜接、本研貫通”的拔尖創新人才長周期培養新機制,構建一個連續、協同、開放的教育生態系統。面對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突破傳統標准化模式,通過“導師制+書院制+項目制”模式實現精准指導、場景浸潤與實踐驅動的融合,構建“專業(領域)知識+科研(產業)場景”的協同培養新機制,搭建個性化成長框架,實現協同育人。(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
作者簡介
徐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博弈論與創新管理等。出版《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著作。
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戰略意義與落實途徑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蔡之兵
經濟大省是經濟總量、技術水平、產業層次、科技實力等諸多重要指標均位於全國前列的省份。從發展質量和經濟總量看,經濟大省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這就意味著經濟大省的高質量發展對整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首先就是要求經濟大省在穩定經濟增長上挑大梁,只要經濟大省平均經濟增速能長期高於全國平均經濟增速,我國順利實現2035年總量翻番目標就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從科技資源和產業布局看,經濟大省集聚了大量的優質科技資源和先進產業集群,是推動我國產業升級的主力軍,理應在推動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培育上發揮更大作用。
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是黨中央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結合短期與長期經濟發展目標提出的區域經濟發展策略,是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從國內循環看,經濟大省對穩定國內經濟增長、擴大市場需求、破解就業難題都具有重要作用。從國際循環看,經濟大省對夯實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基礎、科技基礎、企業基礎同樣不可或缺。經濟大省挑大梁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求經濟大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打頭陣、擔重任,立足當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形勢任務,從在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產業升級、穩定實體經濟發展、應對外部沖擊、促進區域合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不同層面,發揮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帶動支撐作用。(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8期)
作者簡介
蔡之兵,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經濟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體制改革、新質生產力、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等。代表性著作、論文主要有《中國都市圈發展之路》《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形成路徑:基於區域優勢互補的視角》等。
積極探索脫貧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張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這是我們黨立足新時代發展需求,破解“三農”難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健全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指明了方向。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與關鍵推動力,隻有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才能為鄉村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對脫貧地區而言尤為重要。
推動脫貧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要准確把握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原則要求,從強農、惠農、富農三個維度出發,探究夯實產業基礎、優化扶持措施、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在“強農”方面,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科技賦能,完善產業鏈條,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競爭力﹔“惠農”方面,持續優化金融服務,加強農技培訓,完善政策扶持,保障農民權益﹔“富農”方面,則要繼續開拓新興業態,提升品牌實力,深化利益聯結,拓寬增收渠道。通過“強農”“惠農”“富農”系列舉措協同發力,推進脫貧地區產業行穩致遠,助力脫貧地區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穩步邁進。(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張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扶貧開發、鄉村振興、城鄉融合。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體系建設模式》《中國綠色減貧指數報告》等。
更好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 陳柏峰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法治確立了一整套制度來保障社會治理體系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是社會治理領域法治固根本作用的體現。法治對於社會行為具有穩預期的引導作用,法律通過建立明確的法律規范體系、規定權利和義務,對各種社會行為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塑造社會成員的行為預期,引導社會成員作出合法選擇。法治對於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具有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能夠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續寫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
作者簡介
陳柏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社會學、社會治理法學、基層治理。第九屆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團隊負責人。
(2025年9月9日推薦,閱讀全文可至人民論壇網)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