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

蔡渭濱

2025年09月09日08:40    來源:中國軍網222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主席指出:“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發展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四十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重溫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對於更加深刻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更高站位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體現了三者之間協同一體的內在邏輯,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未來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在傳承文明和知識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影響和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縱觀人類歷史,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更加渴求人才。隻有把教育發展上去,走出一條從教育強到人才強、科技強再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支撐、注入不竭動力。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客觀需要。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習主席強調:“要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先導性、基礎性支撐。沒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實力和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大軍。隻有充分發揮教育支撐人才涌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圍繞科技強國建設重大任務集聚和培養人才,以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技成果來檢驗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成效,才能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現實考量。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能否建成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習主席強調:“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最直接體現。隻有進一步樹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大教育觀”,充分發揮教育的關鍵支撐作用,加快構建一流學科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提升科研創新供給能力,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必須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實現三者有機結合、一體推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國家隊”,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高校助力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十分緊迫。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盯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優化學科專業力量資源,加強急需人才培養﹔從國家戰略需求中凝練重大科技問題,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我們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資源。國家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承擔著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地、構筑人才競爭優勢的主陣地,肩負著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使命。必須樹牢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決心和信心,堅持分層培塑、多措並舉,建立健全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堅持實踐標准、樹立長遠眼光,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與高技能人才。

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能否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世界領先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方,高校具有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廣布等顯著優勢,對於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塑造和發展至關重要。必須以培育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為目標,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創新活力優勢,堅持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強化有組織基礎研究,加快變革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積極搭建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鏈條,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讓更多原創性、顛覆性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真正變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必須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規律,堅持系統思維、強化改革創新,以更大力度筑牢教育根基、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促進高校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加強黨的領導,把牢辦學育人方向。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將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優勢。要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堅持黨管辦學方向、黨管干部、黨管人才、黨管意識形態,認真落實“第一議題”制度,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要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辦好思政課這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促進高校黨建工作質量的提升和內涵式發展,教育引導廣大教師黨員講政治、守紀律、樹新風,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持之以恆淨化辦學環境。

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高校的基礎性工作,必須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構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人格培塑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握知識數量快速擴增的時代特點,堅持扭住基礎理論發展這個源頭,搞好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抓好基礎課程設置優化,以扎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夯實學生攀高向遠的素質底座。要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因時而動規劃學科專業設置,前瞻謀劃、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大力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要順應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加強融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通識課程建設,將責任教育、倫理教育、美學教育等融入專業教育,促進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協同發展。

強化力量支撐,打造過硬教師隊伍。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強化教育支撐作用的關鍵力量。要扭住師德師風第一標准,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資格准入、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環節的重要考核內容,推動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引導廣大教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完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為青年教師提供長周期大力度穩定支持,充分激發其創新創造活力、成長發展潛力,以堅實的青年教師基礎隊伍支撐學科發展、團隊建設和人才梯隊可持續發展。要順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要求,推動教師站在學科前沿開展教學科研,創新教學模式方法,適應學科發展趨勢,支持開展跨學科學習研究,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