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轉型發展

呂文斌 蘇 銘

2025年09月09日08:41    來源:經濟日報222

能源問題是各國國家安全的優先領域,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的牛鼻子。縱觀世界發展史,能源革命與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相互依存、相互驅動,共同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然而,化石能源長時間大規模開發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能源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能源轉型是指因既有能源體系難以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求,依托先進能源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主體能源更替,進而帶動能源供給消費、產業組織、監管治理等模式乃至理念的變化。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大方向基本一致,即朝著綠色低碳方向發展。這也反映了各國對能源轉型發展戰略價值的共識。從產業發展看,能源是基礎性生產要素,能源技術的進步有利於降低生產用能成本、提升能源清潔利用高效水平,既能幫助傳統高耗能產業重塑產業鏈價值鏈,也能推動電動汽車、儲能等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從生態環境看,能源活動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可從源頭上減少溫室氣體及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從國家安全看,能源轉型有助於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有效減少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為關鍵基礎設施等提供更為可靠的能源供應保障。可以說,能源低碳轉型關乎發展全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加快推動能源轉型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必然選擇。

能源革命深入推進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近年來,我國能源革命取得重大進展,能源供給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能源效率和結構大幅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超過26%,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源效率持續提升。從2012年至2024年,煤炭消費比重從68.5%降至53.2%,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從9.7%增至19.8%,能源結構加速轉型。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汽車總量的10.27%,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3年杭州亞運會以及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均實現場館100%使用綠電供應,綠色用能模式逐步普及。

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約14.1億千瓦,已超過煤電裝機規模,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煤炭開發加快向綠色、安全、智能轉型,原油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水平,天然氣產量達到2400億立方米以上。“西電東送”輸電能力超3億千瓦,油氣長輸管道總裡程達19.5萬公裡,基本形成油氣“全國一張網”。“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傳統能源開採和清潔高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風電、光伏發電技術總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高效晶體硅、鈣鈦礦等光伏電池技術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壯大,已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大規模發展潛力。一系列領先的技術與扎實的產業基礎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走深走實。

能源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快建設,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逐步形成。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以及綠電、綠証、碳交易機制,合理制定電網、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全面放開工商業銷售電價,推動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制定能源法,強化能源市場監管、電力安全監管以及能源政策和項目落實情況監管,監管效能進一步提升。

開放共贏的能源國際合作新格局加快構建。我國的風電、光伏產品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力推動了相關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大幅下降,為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促進綠色低碳轉型作出突出貢獻。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與30多個能源領域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建立了合作關系。倡導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和全球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截至2024年底,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能源投資已超過傳統能源投資。

保障能源安全面臨挑戰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程度不斷加深,保障能源安全面臨多重挑戰。

從國際看,全球能源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近年來,全球氣溫升高、極端天氣頻發,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愈發緊迫。然而,受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國際能源市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環境和氣候議題政治化趨勢增強,綠色貿易壁壘增多,全球能源轉型面臨波折。

從國內看,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

能源消費持續增長。“十四五”前4年,我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消費量累計增長約9.8億噸標准煤,是“十三五”時期5年增量的1.5倍。特別是近年來,以電動汽車等“新三樣”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產業帶動了能源電力需求快速增長。2024年,我國新能源整車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34.3%,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20.5%。未來較長一段時期,能源需求仍將保持持續增長。

能源供給制約較多。我國煤炭資源豐富、能源結構偏煤,在綠色低碳轉型的背景下,煤炭供給面臨著日益明顯的環境約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稟賦一般,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70%和40%,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新能源資源豐富,但風、光等新能源大規模供給消納受到用地用海要素保障、電網調峰儲能智能化調度能力以及新能源自身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的物理特性等因素影響。水電、核電具備發展潛力,但相關項目往往面臨周邊環境復雜、安全要求高、建設周期長等挑戰,形成有效供給仍需解決成本約束等問題。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能源領域投資大、周期長、慣性強,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仍面臨一些必須解決的問題。傳統能源企業發展面臨經營難與創新難,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更多政策支持﹔部分能源關鍵核心技術和材料仍面臨“卡脖子”難題,且全球新能源技術持續快速更新迭代,現有優勢領域存在被超越的風險﹔新能源發電量提升造成電力系統調節等成本的上升,電力產供儲銷各環節間的成本公平分擔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完善﹔能源新模式新業態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繁榮市場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並網消納、市場機制、監督管理等提出新要求。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堅定不移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推動能源低碳轉型、保障能源安全的治本之策。需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綜合施策、久久為功。

從近中期來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助力實現碳中和,應從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促進化石能源消費達峰。把握不同品種化石能源達峰時序,推動煤炭、石油的消費總量於“十五五”中期左右達峰。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逐步推動能源增量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滿足。

二是夯實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持續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有序推動水電、核電、生物質能發展,加大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電力靈活調節能力建設。守牢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底線,健全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強化能源安全預警能力,完善能源風險應急管控體系,提升能源系統安全運行和抵御風險能力。

三是推動技術和產業升級。持續推動能源技術迭代,加強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關鍵技術的創新布局,鞏固我國在新能源優勢領域的領跑地位。強化儲能多元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打造綠氫全產業鏈示范工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零碳能源系統,加快可控核聚變等顛覆性技術和相關未來產業創新發展。

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為重點,強化政策引導和行業監管,更好發揮電力市場消納新能源、促進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的功能。完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促進成本有序傳導、合理分擔。健全碳市場、綠色金融等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機制,推動清潔能源產業成長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

五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鼓勵外商參與我國新能源領域研發投資,深化能源全產業鏈合作,規范企業海外經營行為,引導企業對接海外市場並提升產品競爭力。深化南南合作,助力欠發達國家提升能源可及性與低碳發展能力,共同推動世界能源轉型發展,共謀合作共贏之道。

從遠期來看,要推動能源“五化”轉型,全面建成新型能源體系,確保如期實現碳中和目標。

能源消費電氣化。在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領域持續推動電能對傳統能源品種的大規模替代,到2060年將電能佔終端用能比重提高到60%甚至更高水平。實現電力作為最主要的終端能源品種,與熱力、氫能等協同互補,共同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居民高品質用能需求。

能源生產低碳化。不斷擴大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水能等開發利用規模,持續提升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水平,促進低碳零碳利用,到2060年實現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從“八二”向“二八”轉變。

能源供需互動化。將能源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綜合能源服務、智慧用能模式大規模應用,使能源需求信息及時向供給側動態反饋,實現從“源隨荷動”、以需定供、供應單向調節的平衡模式向能源系統智能靈活調節和供需實時互動的模式轉變。

能源裝備現代化。能源技術裝備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基礎。不斷強化創新能力、壯大裝備制造產業,推動能源產業成本和競爭力逐步主要由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決定,降低化石能源稀缺性對優化產業成本的影響。

能源治理科學化。根據分布式能源、能源供需自平衡單元快速發展需要,以及能源生產組織方式由集中式、一體化向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轉變趨勢,健全主體多元、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更好發揮政府戰略規劃、監管與服務職能,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作者分別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