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要求

汪仲啟

2025年09月09日08:41    來源:經濟日報222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近日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到2030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瞄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進一步深化規律性認識、探索有效路徑,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進一步深化認識把握規律

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承擔了“工業化載體”的重要功能。在“先生產、后生活”理念的影響下,城市建設偏重於工業設施及其配套,導致一些城市存在功能單一、空間割裂等問題。改革開放后,不少城市快速發展,成為增長引擎,但部分城市也出現了“重擴張輕治理”的現象。進入新時代,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目前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在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成為主要目標。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根本保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城市工作,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對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推進城鎮化的工作充滿復雜性與艱巨性。隻有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才能增強城市政策協同性,強化各方面執行力,確保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凝聚城市發展合力,提升治理效能,保障城市發展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標注了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城市發展的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城市建設必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不能“見物不見人”,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讓城市成為人民的幸福家園。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准確理解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豐富內涵,需將其置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注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高品質生活﹔要求在物質上高度發達,在精神上崇德向善,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強調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鼓勵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提升城市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可以說,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注重均衡協調與集約高效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科學路徑。現代城市是由經濟、社會、環境等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的有機生命體。城市內部存在各種差異和不平衡,如新城區與老城區、城市中心與外圍、城市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之間都可能存在失衡情況。實現城市各子系統的動態平衡,是城市保持均衡發展和活力高效的關鍵。城市的土地、水、環境容量等具有稀缺性,隻有通過城市合理布局、多功能社區建設、精細化管理等,才能降低城市的運行成本和資源消耗,有效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關鍵是統籌兼顧協調推進

城市工作千頭萬緒,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從構成城市的諸多要素以及結構、功能等方面入手,統籌抓好各項工作,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一是聚焦“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多維度提升城市競爭力。“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應切實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協同推動科技、產業、制度、文化以及其他領域創新,讓城市成為創新要素集聚地、科技成果轉化地,積累城市發展新動能。“宜居”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需關注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關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麗”是城市發展的普遍形態,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廣綠色建筑和低碳出行,讓生態優勢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韌性”關乎城市安全,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文明”是城市發展的精神內核,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脈,守護好城市記憶,不斷繁榮公共文化事業,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審美品位,讓具有中國氣質的“城市美學”深入人心。“智慧”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支撐,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好“城市大腦”、智能電網、智慧水務等治理平台,實現智能調度、精准治理,提升城市運行效率,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數字化生活服務。

二是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構建協同有序、功能互補的空間格局。現代化城市體系並非單個城市的簡單疊加,而是體現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要打破單個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轉向構建組團式、網絡化發展的體系,統籌考慮產業發展、交通規劃、人口布局等,有效破解城市發展面臨的空間失衡問題。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增強中西部和東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確保不同能級城市之間形成梯次帶動的層級協同結構。強化城市群內部專業化分工協作,超大特大城市可聚焦科技創新、高端服務等功能,通過產業外溢、技術輸出帶動周邊發展﹔中等城市可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產業布局﹔小城鎮可聚焦專業分工、做精細分領域,發揮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產業,避免同質化。

三是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推動內涵式發展。城市更新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需推動城市建設從單一改造轉向系統治理,將空間更新與產業升級、生態修復、文化傳承等多元目標結合,吸引和規范社會資金參與,探索更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針對老舊社區設施老化、功能不足的問題,可通過加裝電梯、建設社區食堂等“微改造”完善民生配套。針對老舊樓宇、園區、城中村等,可通過盤活存量資源,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和品質提升。

此外,還需強化制度保障,不斷完善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進一步打通城市建設中的堵點卡點,實現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將人居品質明顯提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安全基礎有力夯實、文化魅力充分彰顯、治理水平大幅提高等要求落到實處。

(作者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副主任)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