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治菊
2025年09月09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222
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東西部結對幫扶關系,拓展幫扶領域,健全幫扶機制,優化幫扶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當前,東西部協作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應不斷創新完善協作機制,加強產業合作、資源互補、勞務對接、人才交流,促進協作雙方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
1
推進常態化幫扶,要按照“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的要求,以制度創新為引擎推動幫扶機制實現從“外部干預”向“內生激勵”、從“單向援助”到“協同共生”、從“短期政策驅動”到“長期制度穩定”的全面轉型。本質上,這是通過構建網絡化、制度化的結對幫扶關系,形成相對均衡的社會資源配置網絡,在制度性協同、內生性發展與市場性共生的三維框架下,筑牢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完善區域治理體系,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常態化幫扶對東西部協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長效穩定的協作格局。構建東西部長效協作格局,其核心在於突破短期幫扶局限,立足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大局,構建完善的協作體系,推動區域優勢深度互補與發展成果共享,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這要求建立科學規范的制度體系,覆蓋資源配置與過程監管等,確保協作實踐行穩致遠﹔精准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權責對等中構建可持續的區域發展共同體,推動單向支援向雙向互促轉型﹔激活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網絡,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與社會力量有機結合,將外部要素有效轉化為西部內生發展動力。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引,深化制度創新、破除行政壁壘、構建協同框架,解決好當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統籌協調力度不夠、跨區域協作機制不順暢、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為國家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互利共贏的協作關系。當前,東西部協作正邁向常態化互利共贏的階段,超越單向輸血的傳統模式,著力構建雙向賦能、融合互促的區域發展共同體,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實現這一更高維度的協作關系,要構建具備韌性的長效機制,確保在復雜環境下幫扶不斷鏈、發展可持續,實現從外部支援向內生協同的深刻轉變﹔破除阻礙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自由高效流動的體制機制藩籬,讓資源基於比較優勢和市場規律順暢循環,激活發展內驅力﹔重塑產業協作形態,超越簡單的產業梯度轉移,探索如“東部研發+西部轉化”等深度融合模式,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生態鏈,充分釋放協同創新潛力。
協作發展的內生動力。培育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內在動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其關鍵在於將外部幫扶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實現從依賴“輸血”到自主“造血”的轉變。然而,當前實踐中仍存在政策協同不足、產業根基不穩、市場需求脫節、人才結構單一等短板。這就要求激發本土創新活力,推動技術研發與當地產業需求深度融合,鼓勵本土企業敢闖敢試,形成創新土壤﹔提升制度供給的精准度,建立能適應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差異的調適機制,確保基層實踐與市場需求相符,產業定位與地方特色共振。
市場主導的協作機制。應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把資源配置的決定權交還市場。通過破除要素流動壁壘、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打通制度運行梗阻等舉措,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創造力。著力塑造邊界清晰、互動順暢的政府與市場關系,使外部幫扶能夠激發市場活力,同時為社會力量搭建起路徑清晰、預期穩定的參與橋梁,讓整個幫扶體系有機嵌入遵循市場法則、涵養內生動力的長效制度框架。
2
面向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東西部協作需以風險防控為基礎、價值共創為動力、內生發展為核心、要素暢通為支撐、收益分配為保障,著力構建協同治理機制。
構建風險防控機制,筑牢長效協作根基。以系統思維增強制度韌性,通過法治化框架與數字化工具貫通宏觀戰略與微觀實踐,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治理支撐。強化法治引領。堅持法治思維與系統觀念相統一,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總綱,構建宏觀戰略、中觀規劃與微觀執行相結合的傳導體系,形成上下貫通、左右協調的治理格局。明確不同發展階段的核心目標與責任主體,建立年度評估、中期調整與終期驗收相結合的動態優化機制,確保政策供給精准適配區域發展需求,形成基礎法規、配套制度與實施細則有機銜接的制度體系。創新治理工具。推進數字化治理變革,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協作雲平台,實時監測項目進展與資源流向,通過大數據分析動態調整結對關系,將制度韌性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周調度、月會商、季評估”的閉環推進機制,實施崗位責任清單化管理,筑牢長效協作根基。深化機制革新。打通“東部研發+西部轉化”“西部資源+東部市場”的雙向通道,通過共建飛地園區、共享科創平台促進創新鏈跨區域融合﹔構建政府統籌、企業參與、社會協同的治理共同體,提升治理效能。
優化考核評價機制,推動協作價值共創。以科學考核牽引價值共創,構建起激發深層動能、促進雙向賦能的新型評價體系,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構建雙維指標。建立基礎保障與戰略效能並重的雙維指標體系,其中,基礎維度聚焦協議執行剛性,設置資金到位及時率、專業技術人才派駐穩定性、項目推進如期性等基礎性指標﹔效能維度突出價值創造能力,增設產業鏈本地配套率、技術成果轉化收益率等發展性指標。強化激勵聯動。建立考核結果與政策資源的動態聯動機制,對連續評估優秀的地區,實施綠色信貸額度優先等激勵舉措,形成“干得好、給得多”的正向循環﹔針對“正向飛地”“反向飛地”等協作模式,制定專項政策包,在稅收分成、數據共享等方面給予制度突破空間。建立閉環管控。推行預警機制,對長期未達標地區啟動協作體系重構﹔對進度滯后或效能不足項目開展限期整改﹔對潛在風險提前介入指導。深化結果運用。將考核結果深度嵌入領導干部綜合評價體系,明確協作成效在政績考核中的權重比例,形成責任傳導與價值創造良性互動的格局。
培育持續造血機制,激活內生發展動力。破除要素流動壁壘、激發區域自主動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核心支撐。推動資源價值轉化。以混合所有制開發主體為紐帶,深化“資源—資產—資本”轉化機制,其中西部以土地、礦產等資源使用權入股,東部注入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區域協作共同體。實施區域人才協同。東部選派科技特派員駐點西部企業技術攻堅,西部遴選管理骨干赴東部挂職鍛煉,推動人才雙向流動﹔配套跨區域職稱互認、社保接續等政策,解決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實現“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貫通產學研鏈條。在東部設立預孵化中心,遴選適配西部的關鍵技術﹔在西部建立中試基地,結合本地需求進行技術本土化改造﹔推動成熟技術轉化為市場化產品,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躍遷。培育本土人才梯隊。推動技術下沉與經驗傳承,確保每個縣域重點產業形成由“土專家”“田秀才”支撐的技能網絡,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筑牢鄉村振興智力根基。創新柔性引才機制。創設“專項資金+企業投資+技術入股”的混合投入模式,以協作資金池撬動社會資本,激勵企業人才通過項目跟投參與成果轉化﹔推行“雙向備案+協議管理”柔性引才機制,採用“顧問指導”“候鳥聘任”等靈活方式,吸引離退休專家團隊入駐西部工作室,充分發揮智力資源作用。
健全市場統合機制,釋放要素配置效能。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破除區域分割,以產業鏈耦合推動發展動能轉換,以風險共擔優化制度供給,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提供新路徑。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路徑。建立跨省域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平台,推動西部節余用地指標折算為東部產業轉移項目股權,助推土地資源跨區域增值共享﹔創新“西部固碳—東部認購”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發數字化碳匯交易系統,激活生態資源的經濟潛能,實現生態價值數字化﹔建設東西部技術專利協同轉化中心,破除區域技術市場壁壘,促進創新成果跨域產業化應用,實現技術專利協同化。深化產業鏈一體化協同。由東部鏈主企業牽頭組建跨區域產業聯盟,在西部布局配套基地,構建“東部研發—西部制造—全球銷售”一體化供應鏈,強化產業互補優勢﹔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東西部協作產業發展基金”,由政策性銀行實施專業托管,通過貼息貸款、擔保增信等工具放大資金杠杆效能。優化多元主體風險共擔機制。推行“基礎收益+超額分成”模式,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及專項保險﹔建立項目投資風險熔斷機制,設置區域風險准備金,形成“市場主導運作—政府精准補位—社會補充參與”的要素配置模式,通過股權聯結實現價值共創、風險共擔。
創新收益分配機制,提升資金使用效益。通過優化配置紅利,有效破解資金分配碎片化、短期化難題,平衡短期民生保障與長期動能培育,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核心在於統籌增效與激勵相容。強化收益統籌管理,將東西部協作項目產生的利潤、股權分紅、稅收增量返還等納入統一資金池,實行全過程調度﹔引入科學評估機制,依托第三方機構建立“負面清單+正向激勵”機制,對項目可行性、社會效益及資金回報率進行量化評價,提升決策精准度﹔創新資產確權路徑,對協作形成的資產實施分類登記、動態評估與分級確權,保障各方權益。關鍵在於聯農帶農與要素激活。優化“保底收益+效益分紅”模式,通過生產托管、訂單收購、務工就業、資產入股等多種渠道緊密聯結農戶,確保其公平參與種養、加工、銷售環節並共享增值收益﹔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鼓勵農民及經營主體按股金、勞動、管理等多要素貢獻獲取報酬,有效激活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潛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落腳於“強縣、興業、富民”發展目標,以“政府統籌、發展優先、托底保障”為原則,將項目收益重點投入技術研發、人才引育、管理優化和市場拓展,賦能縣域核心競爭要素升級,夯實產業根基﹔建立特色產業扶持機制,精准支持縣域特色產業補鏈強鏈、提質升級,加速產業集群化、現代化進程﹔設立防返貧風險儲備金,對因災因病致貧家庭實施精准紓困﹔創新設立“防返貧保險”縣域統保模式,確保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應保盡保,織密兜底保障網。
(作者:謝治菊,系廣州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