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丹丹

2025年07月23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强化“中文+”交叉学科布局,形成国际中文教育复合型人才支撑

  为适应知识融合与学科交叉的趋势,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战略、满足学习者提高职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必须促进语言教学与职业领域融合。尽管多数双一流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已融入“中文+职业”课程模块,但将其作为独立专业方向的仍属少数。由于不同国家对“中文+”人才需求不同,“中文+”双师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对此,需紧扣学科方向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两大关键环节,推动“中文+”交叉学科布局走深走实。

  靶向设置“中文+”学科方向。促进多单位协同发力,形成中外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规划、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实施教学、中资企业与行业协会提供实习平台、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开发教学工具的统筹机制。立足所在国国情,基于对其教育体系的了解和市场需求的分层调研,确定各国“中文+”专业的实际需求。比如,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推出“中文+旅游管理”等项目,为亟须发展电商的国家和地区定制“中文+直播电商”等项目,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

  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情境,有助于解决传统课堂“纸上谈兵”问题。但目前“中文+职业”双师型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应从提升增量和盘活存量两方面共同发力。比如,可让跨专业学生报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博士生,由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对国际中文教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学院教师加强国际中文教学能力培训,形成国际中文教育复合型人才支撑;等等。

  融入本土教育,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网络

  国际中文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本土化。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建立语言教学与本地情境的深度关联,将有效提高教育成效、深化文化认同,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有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员来华学习,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表明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的空间广阔,应通过本土化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

  构建全学段本土中文教学体系。全学段本土中文教学需根据学习者不同阶段认知特点,提供差异化的语言项目教学、文化内容传播和教育资源供给。为此,要切实推动中外院校进行中文教育合作,联合研发不同学段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本土教材,合作开展不同学段师资培养培训。比如,针对本土中文基础教学质量均衡化需求,可采用“校校结对”“师资共享”等模式提升区域教学水平;针对本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可通过“双学位”“交换生”项目深化高校合作,实现中外学术资源深度整合;等等。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增强教育服务灵活性,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需求,探索不同形式合作,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走出去”发展为“长出来”。

  推动“中文+职业”双重本土化。推动国际中文与职业教育双重本土化,能增强教育内容与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提高教育内容实用性和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是解决语言学习与职业需求脱节的关键创新举措。目前,我国已与全球30个国家合作共建了34个鲁班工坊等境外办学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合作国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下一步,可适时提升境外办学品牌的中文教学比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文化传播”走向“文明共生”。

  加强数智赋能,打造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生态圈

  数智化是国际中文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充分运用数智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打造协作、智慧、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提高课程情境感、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当前,我国在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开展了慕课、虚拟仿真、智慧课堂等诸多数智化实践。例如,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面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中国慕课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等等。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数智化发展还面临国际社会的数字鸿沟等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发多元化的国际中文教育数智资源,推动国际中文数智教育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学习体验。

  开发国别化的国际中文数智资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同地区学习者在数字素养和技能上的差异会导致国际中文数智资源的使用效果不同。因此,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在中文教学各环节的实际运用,从线上线下帮助中文教师和学习者提升教学技能或更新所需数智知识等。此外,因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国家开展数智化教学的条件不同,还需持续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和供给能力,开发更多适应各国区域化、差异化和分众化需求的国际中文教育工具。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国际中文在线学习平台。多元化的国际中文在线学习平台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广泛知识连接,实现学习资源动态更新,拓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边界。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国际中文智慧学习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多元化学习场景,提供更为精准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方案,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形态。

  (作者为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3日 09 版)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