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鹏
2025年07月24日08:40 来源:光明日报222
【专家视点】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苏辙在《新论》里说道:“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苏辙用盖房子重视筑地基的这个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强基固本的施政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要让基层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和充分的安全感,让高效能基层治理之“花”结出人民高品质幸福生活之“果”。
撑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实现人民满意的高效能治理,核心是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要实现基层组织有效覆盖,纵向上,在城市构建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联动覆盖,在乡村构建乡镇、村、组三级贯通覆盖;横向上,通过区域化党建、网格党建、楼宇党建、产业链党建等实现交互覆盖。要推动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牵引基层治理的“内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强化基层战斗堡垒。配齐配强城乡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强化基层党组织“头雁”引领,打造服务基层治理“雁阵”,将提升党领导基层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与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基层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等有机结合、有效贯通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格局,确保党在基层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建好综治中心实体运营的“一张网”。综治中心是基层治理的有效平台,也是实施网格化治理的指挥中枢。网格化管理的精髓在于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聚焦精细划网,确保网中有格。因地制宜划分层级、划分规模,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覆盖,集中力量把基层综治中心打造为网格治理的“指挥所”,搭好市县乡村四级网格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聚焦力量整合,确保格中有人。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楼栋等设立网格员,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下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资源集成下沉,确保事在格中。将党建、综治、城管、应急、环保、消防、食品安全等力量配备到网格,构建“一网统筹、事事入格”的“全科网格”。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管理平台,将城管、民政、社保等部门职责“联起来”,党务、政务、商务等事务要素“聚起来”,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网格事项“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等闭环体系,全链条、全天候服务基层群众。
平安是福,基层平安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基层要弘扬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化解一次邻里纠纷、疏通一次下水道、点亮几盏乡村路灯、硬化一段泥泞道路,都能带来肉眼可见的获得感和亲身体验的幸福感。用“一站式”治理绘就平安新愿景。“云端调解室”“议事会客厅”“五室一体”综合平台等这些各地创设的“一站式”治理机制,大大增强了基层群众的便利化、安全感和满意度。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基层治理要聚焦人的现代化,投资于“人”,要围绕人的需求来配置资源、优化服务。城市里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口袋公园、睦邻中心,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乡村中的“长者食堂”“乡村巴士”“爱心超市”等,让农村生活更幸福;高速公路上的“司机之家”等让旅行者“行有所感”;在公共场景中的“骑手驿站”“共享Wi-Fi”等让新就业群体甜到心里……这些多主体、多场景、多生态、多模块的贴心服务品质,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中的“微镜头”,就是民生为大的“真写照”。
(作者:陆鹏,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员、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