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2025年07月26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222

《何以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人民论坛书系畅销图书之一。本书汇集了二十余位权威专家学者的重磅学术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带领广大读者于历史长河中追溯中华文明根脉,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路径。文章信息丰富、见解深刻,相信能够激励读者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为新时代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今日特精选五篇文章,以飨读者。

连续性:中华文明的首要特性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邹广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连续性”居于首位。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发展和繁荣的基因密码,阐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命题。独特稳定的地理环境、“中和”的文化价值诉求、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格局使得中华文明连绵不绝。而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一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其他突出特性呈现出相生相成的关系;二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独特文明,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三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四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源头活水。

文化的连续性特性,既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过去,更指向了中华文化的未来,我们要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性力量,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桥梁。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协调好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明接力向前、再创伟业。(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何以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

作者简介

邹广文,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企业文化学。主要著作有《当代文化哲学》《文化理想与文化批判——邹广文学术自选集》《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宇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文明传承,教育思想富集。其中,“家国天下”思想汇聚众家之长,以家为起点外推形成国家、天下的秩序结构,天下的政治秩序与宗法式家族秩序同构,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纲常规范、政治秩序和话语表征,蕴含巨大的教育价值,有助于破解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课题。我们应该从全局视角和战略高度认真审视,促进其进入公共教育领域,为青年学生建构自洽和谐的“自我认同”提供认知前提和智识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文化动能。

为切实推动“家国天下”等传统思想资源充分运用在教育强国建设领域,就需要拓展视野,勇于破立并举,从传承文脉、赓续国脉的历史高度把握创造性转化的战略方向和具体的落地举措,通过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转化制度保障、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打造教育“元宇宙”、激发青年家国情怀的内生动力等途径,构建有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家国天下”价值体系,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何以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

作者简介

王宇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国际秩序观的百年变迁》《开放发展与青年——全球开放发展青年创新学习项目文集(2019)》(主编)等。

文化强国的科学内涵与路径探索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 邹统钎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强国表现为国家文化实力的提高和国家战略能力的强大,其发展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国家文化资源存量,即聚合国家文化资源,最大可能地发挥文化强国可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取决于调动文化资源的能力,即分配调控世界文化资源,发挥文化枢纽作用,将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要善于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走好文化强国之路,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扩大文化流量,创新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二是盘活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世界文化枢纽;三是提质升级文化输出,推动文化市场国际化发展;四是健全文化政策体系,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何以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

作者简介

邹统钎,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旅游目的地地格理论研究》《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论文)等。

胸怀天下:中华文化自信的鲜明特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任俊华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绵延不绝的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积淀了深厚的胸怀天下优秀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对民族文化已经取得的丰硕历史成果的自信,又是对民族文化创造能力、自我革新能力的自信,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总结好历史经验,立足当下实践开拓创新,推进先进文化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胸怀天下作为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全人类利益的高度,传播国际正能量,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敢于担当、负责任的世界大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何以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

作者简介

任俊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领域以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为主。主要著作有《韩非子全文注释本》《再塑民族之魂》《环境伦理的文化诠释》等。

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 邢丽菊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在这一背景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传播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全球文明倡议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思想精髓而提出,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具有高度的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全球文明倡议四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并从传播效能、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我们需要探索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前提条件,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根本遵循,丰富国际传播多元主体;以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动力源泉,发掘融贯古今的传播内容;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路径,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从而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何以中国:文化自信与文明担当》)

作者简介

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文化与国际关系、中外人文交流等。主要著作有《中外人文交流概论》《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蕴》(论文)《中外人文交流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主编)等。

(2025年7月26日推荐,阅读全文可至人民论坛网

(责编:代晓灵、彭静)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