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2025年08月14日08:49    来源:人民论坛网222

多措并举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教授陈东

专精特新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创新成果能够向上游传导,驱动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实现技术升级;同时,能向下游延伸,为终端产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传导效应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效率,防止“内卷式”竞争。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人才吸引力,既能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又能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汇聚高端人才,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这种要素的高效流动与集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统一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动力。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灵魂,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对于破除制造业“内卷式”竞争、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对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发展新质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亟须从优化融资环境与政策支持,强化人才培养与技术积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造全方位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和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等维度精准发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创新能力跃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者简介

陈东,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民企党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在《经济日报》《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发表文章50余篇。

科学谋划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其静

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与技术积累深化,单一市场所能提供的要素与资源往往难以满足企业持续跃升的成长需求,出海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选择。同时,基于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以及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现实考量,一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主动“走出去”拓展海外行销渠道和客群,另辟蹊径寻求增量市场。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在适合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积极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与发展韧性、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加剧。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出海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应对风险管理与合规经营的新挑战。中小企业应根据投资项目的专用性强度与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相匹配的逻辑,科学选择投资区位和治理模式;持续推进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形成“走出去—引进来—本地再升级”的良性循环,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惠及全球经济。(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作者简介

杨其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企业理论、公司金融与治理、新政治经济学。出版《新征程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等著作。

坚定不移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王永贵

遍布千行百业、辐射城乡各地的中小企业,如同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其活力和质效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与韧性水平。中小企业有活力,中国经济就有后劲;中小企业有创造力,科技自立自强就有根基;中小企业有韧性,高质量发展就有坚实保障。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全面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既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着力点。

“专精特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小企业要善于找准创新发展的切入口,聚焦细分赛道和关键环节,加快布局关键零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力争在原始创新、核心技术突破上取得标志性成果,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技术;要主动融入国家产业强基工程和强链补链延链战略,主动嵌入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生态体系,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配套专家,在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上发挥支撑作用,助力提升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韧性水平与安全水平。唯有沿着“专精特新”的路径精耕细作、久久为功,广大中小企业才能从“小而多”走向“精而强”,逐渐成长为技术过硬、市场领先、品牌突出的“隐形冠军”。(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作者简介

王永贵,浙江工商大学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顾客关系与顾客行为、顾客创新与电子商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

以金融政策创新有效提振扩大消费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曹啸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是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激活消费引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部署之一,为以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消费领域提供行动指南。将宏观政策蓝图转化为微观消费实景,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要求金融体系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更需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深刻的工具创新和模式变革,有效破解制约消费的痛点、堵点。

目前来看,碳消费积分证券化、AI个性化消费债及跨城消费对冲基金,可以作为金融提振消费的关键政策抓手。这些创新举措将环保、投资等心理账户与消费账户有机融合,形成“政策投入—消费增长—收益回馈—再投入”的良性闭环。不仅能为破解当前内需不足难题开拓思路,而且有助于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普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金融科技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作者简介

曹啸,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推动构建人工智能全球善治新范式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蔡翠红

推动智能向善,使人工智能成为公共福祉而非地缘竞争工具,已成为全球治理重要议题。推动人工智能全球善治,中国不仅提出价值理念,更在制度建构与机制设计上不断探索可行路径。

能力建设维度上,中国可持续深化自身在算法审查、数据安全、伦理监管等方面的治理实践,形成具备可操作性、可评估性与具有广泛适配性的本土经验;同时,应基于这一技术底座,系统赋能全球南方国家的治理能力建设,为将治理共识转化为行动力提供保障。

制度倡议维度上,中国可通过推动构建多层级、多议题、跨区域的平台矩阵,以弥合制度落差,助力善治理念制度化。

标准引导维度上,中国推动可信人工智能国际化,既是参与规则塑造之需,也是肩负倡导普惠、公正、可控之责。中国强调“以人为本、风险可控、发展为要”的均衡导向,更具文化适配性与可推广性。

协同治理维度上,中国可推动形成政府、企业、智库等主体协同“走出去”的复合型治理网络,主动嵌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关键节点。(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

作者简介

蔡翠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治理、数字治理、数字战略、网络政治与中美关系。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等中英文著作7部。

(2025年8月14日推荐,阅读全文可至人民论坛网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