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兰
2025年09月08日08:55 来源:学习时报222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城市工作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基层理论宣讲是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桥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构建党的创新理论在城市基层宣讲新范式也是发展所需。
紧扣“准”,探索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分众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理论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讲准”是理论宣讲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唯有坚持分众化方向,以“广谱传播”向“精准传播”转变才能实现讲有成效。精准识别“给谁讲”。城市宣讲对象涵盖党员干部、居民群众、青年学生、企业职工等广泛群体,其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现实关切、信息接收习惯差异显著。一般来说,党员干部有思考积累,居民职工有体会感悟,青年学生有求知欲望。若无视群体特质,试图以“一张方子治百病”,必然导致理论供给与认知需求的错位。唯有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像中医“辨证施治”一样,对不同群体“把脉开方”,才能确保理论宣讲“对胃口”“易消化”。精细分类“讲什么”。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对象需求不尽相同,决定了必须要根据对象不同精细分类“讲什么”。党员干部期待得到“怎么想”“怎么办”的指导,居民职工希望理解“是什么”“怎么干”,青年学生更多去掌握“是什么”“为什么”。分众化的要求决定了对理论富矿进行精准“开掘”与“转化”。同样是对民法典的解读,面向居民让他们熟知条目,面向干部让他们领会实施要领,面向学生让他们知晓来历和构成,方能体现成效。精彩呈现“如何讲”。理论宣讲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更要服务于受众对象。分众化对宣讲形式的灵活适配与持续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敢于打破“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研讨、文艺展演、短视频、微课堂等多样化载体,让理论可触可感。尤其要善于运用城市网络传播新模式,打造一批契合不同群体“口味”的线上理论产品,实现精准推送与广泛覆盖的有机统一。
紧扣“活”,探索从“曲高和寡”到“耳熟能详”的大众化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城市的核心是人,理论宣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通过鲜活的群众语言,实现“从曲高和寡”向“耳熟能详”的转变。语言转换要巧妙。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被群众掌握,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知识分子的集聚,也相应带来了一线工作者的汇集。不管针对哪一类群体,要着力改变传统宣讲“术语堆砌”“文件腔调”的导向,努力做宣讲话语的“翻译者”,把“统一用语”“标准术语”“政治话语”转变为“俗语、俚语、口头语”。比如对新质生产力的讲述,可结合生产线数智化之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等来阐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案例引用要精妙。故事最有吸引力,大众化宣讲要努力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通过以“例”说“理”、理例结合,用生动案例替代抽象论述,让理论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相比农村,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案例引用时更要注意精准贴切,避免受众从内心排斥,从而影响宣讲效果。情感共鸣要曼妙。宣讲的目的不是让人记住多少概念,而是要让人真正理解并愿意践行。理论宣讲不同于小品、话剧、电影等艺术作品,虽然从气氛调动的角度,有时需要逗得观众一笑,但更多的时候,宣讲者要以群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发持久共鸣。比如讲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就与听众探讨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技巧,听众很自然感受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与个人存在的关系。
紧扣“新”,探索从“个体传输”到“高效引领”的聚众化形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城市拥有的人员集聚性,决定了理论宣讲必须要到人员最多的地方,以聚众化的形式实现从“我们讲到哪群众听到哪”到“群众在哪我们到哪讲”的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必将提升基层治理质态,也为城市理论宣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可能。通过内容重构、形式创新、载体拓展,理论宣讲正推动城市发展从“物理空间改造”向“社会空间重构”升级,特别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市民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内容精准推送、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宣讲场景等创新方式,让思想引领变得更加便捷。用创新打造时尚方式。长期以来,传统宣讲由于端着讲、演讲式宣讲带来了传播时与受众的距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种创新的宣讲方式,以脱口秀和开放麦的形式进行宣讲,已经在浙江、江苏等多地兴起。轻松表达、时尚内容、嗨出效果正成为年轻态宣讲的重要特征。用机制建构长期效应。理论宣讲要持续发挥作用,靠举办一两次活动仅能发挥一时之效,久久为功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副校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