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贺培科

2025年09月30日14:1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粮食安全系国计民生之根本,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气候变暖致使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次与强度显著增加,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影响。“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主线,从防灾减灾、科技赋能、产能优化、减损增效、调控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真正把十四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应对极端天气频发、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是筑牢粮食安全第一道防线的当务之急。聚焦节水灌溉、田间道路、地力提升等关键环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鼓励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在雨季易涝区完善田间排水沟渠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地力培育工作,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探索并推广“海绵农田”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全面提升农业气候韧性与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农业灾害应急管理机制,针对区域性干旱、洪涝等灾害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救灾物资储备,提升粮食生产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核心驱动力。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生物育种、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集中力量选育推广一批高产稳产、优质专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突破性新品种。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加快部署农业物联网、北斗导航、遥感监测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为粮食产能提升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产能建设和节粮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截至2024年底,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但依然必须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深入推进“田长制”责任体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在保障耕地数量的同时,更要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推进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提升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扩大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种植。聚焦收获、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各环节,大力推广高效低损收获机具、绿色储粮技术、适度加工装备和冷链物流设施,显著降低各环节损耗。全面落实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节约集约的消费习惯和社会风尚,常态化挖掘“无形良田”潜力,让节粮减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安全、稳定、高效的粮食供应链和保障链是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全球化格局中,应拓展优化粮食进口来源,深入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增强粮食供应链稳定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与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规模和区域布局,提升市场调控能力与效率,推进现代化粮仓建设及仓储技术升级,推动智能化管理全面覆盖,确保储粮安全、品质良好。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网络,提升极端情况下应急保障能力,做到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完善政策支持与责任机制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在稳定现有补贴政策基础上,优化补贴结构,有序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民抵御市场与自然风险的能力,确保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生动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在干部评价、财政激励等方面的运用,层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政治责任。同时,要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配套集成,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有效调节、社会广泛参与的粮食安全保障合力。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须臾不可放松。新征程上,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对外开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刘圆圆、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