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大部門內縱向改革的邏輯特性
其一,在中國推行大部門內的縱向改革,需要依據政府架構現狀和整個行政體制的特點進行通盤規劃,不僅要將應有效果大致勾勒出來,而且要較為准確地計算其期望值,並以此為引導對可能實現的體制機制進行清晰描繪。要有一個在紙面上和現實中皆立得住、行得通的結構圖、流程圖、權責配置表、影響因素表與解決方案表、時間進度表等。沒有這樣的清晰設計,改革的效果肯定是與初衷大打折扣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得不償失的局面。改革主管部門要有自己一貫的思維和追求,其所推動的理論研究不能隻停留在一般性介紹和評論程度,而要深入到體制機制的核心之中,掌握運行實踐方方面面的情況,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其二,大部門內縱向改革的最佳實施途徑是從頂層開始試驗、頂層推動,成功之后再逐級下推。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進行大部門內縱向改革試驗不僅自身困難更多,而且面臨著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或被其意志偏好左右的情況。另外,地方政府形成的新體制機制由於觸碰到眾多權限范圍之外的東西,特別是中央政府的部門性法規規章、指標、配額、審批事項、項目和政策爭取方面的事情,涉及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的現實先進利益得失。先期改革的地方政府沒有能力翻越法規規章,而上級部門的阻遏力量往往強大不可阻擋,要保持新體制機制運行順暢並堅持下去,可能性微乎其微。再者,這項改革涉及對一系列理論性問題、國外經驗和實踐模式的研究探討,基層的地方政府改革操作部門缺乏這種研究能力和信息管道,隻有中央政府部門條件最優。事實上,從深圳市和佛山順德區的改革實踐看,期間都有來自中央部委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參與其研究探討和方案設計。否則,今天的改革效果也很難保証。
其三,大部門內的縱向改革在推進順序上不應當與橫向歸並改革落下更大的時間差距,應當在合並大部門的同時進行內部縱向改革嘗試。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權力配置、職能轉變和新工作機制的形成出現時滯,使大部門制的優勢很難顯現出來並被廣泛接受。目前出現的機構捆綁式合並之后卻運作方式基本不變的情況就使大部門制的好處受到質疑。另外,這樣也可以大大減少新工作機制在設計和實施上的困難。從原理上說,體制的形態結構和運行機制應該是一體化的。單獨推進的橫向合並與縱向改革造成脫節,出現慣性之后再加以調整就非常困難了。自從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實現決策、執行與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以來,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大部門制改革也已經進行了一個周期,把握縱向改革的最佳時機很重要。所以,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有緊迫感,在最新一輪改革中予以大膽推進,把大部門制的核心價值盡早體現出來,也能使政府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得到更好的配合與協調。
(作者系深圳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